担任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应该符合怎样的条件?这是目前迫切需要明确的问题。在已经公布的有关条例中,有两项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一是深交所2000年9月发布的《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送审稿),另一个是上交所2000年11月出台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草案。这是目前上市公司选择独立董事的“纲领性”文件。
综合而言,上述条例从两个方面给独立董事划了“硬杠杠”。在《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中,为保证独立性,禁止下列人员担任独立董事:上市公司的雇员;最近一年内曾在公司任职的人员;公司股东或股东的雇员;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公司法》有特别规定以及证监会确定的市场禁入人员。至于任职的具体要求,两个条例都提到独立董事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公司董事职责”。应该说,这些规定既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弹性,便于上市公司实际操作。不过,从实践来看,这些“硬杠杠”似乎还有必要进一步细化。
首先是多家兼任的情况比较突出。在已经公布的2000年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一些知名的经济学家、大学教授、证券从业人员同时受聘为多家公司的独立董事。客观地说,他们的介入,对上市公司拓展视野是大有裨益的,但能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公司董事职责”则不免让人产生怀疑。北京一位教授目前已同时担任5家公司的独立董事,涉及交通、钢铁、汽车等多个行业,横跨内蒙、北京、江西等几个省区,如果要从董事的高度去要求,他得花多少时间?事实上,这些董事实难做到很“懂”事。为此,深交所一位研究人员建议,我国在推行这项制度之初,最好能把兼任的数量限定在2-3家,让独立董事真的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其次是年龄问题。总的来说,目前上市公司在聘请独立董事时渐趋务实,但一些公司在拟定的独立董事候选人中,我们依然看到为数不少年逾七旬的“老黄忠”。有的独立董事如果干满3年,就将接近80高龄!这些“老黄忠”大多担任过政府要职,官至市长、厅长甚至副省长,管理经验、社会阅历比较丰富,这是上市公司竞相发聘的重要原因。但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他们的应变能力、超前意识势必会受到年龄的限制(当然不排除有例外),其健康状况也将直接制约履职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有部分券商研究人员指出,这些“老黄忠”精神确实可嘉,聘请他们当顾问似乎更加合适,但若作为董事则有点勉为其难。据国外专家实践考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适合担任独立董事的时期是退休前10年。
再者就是独立董事的综合素质。不同的公司出于自身需要,对独立董事的技能要求也不一样。但业内人士认为,独立董事不仅仅是行业里的技术权威,最好是综合性人才,能够做出有价值的商业判断,必须具有相当的企业和商业阅历,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教育背景,同时要有直抒己见的勇气和魄力。
目前深沪两市还有近1000家公司没有选定独立董事,即便按每家2人计算,至少还有2000个名额虚位以待。那么,上市公司如何面对这一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有关专家认为,一些公司不妨效仿深市桂柳工的做法,不拘一格,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独立董事。据该公司董秘透露,去年公司刊登招聘广告后,有20多人毛遂自荐,效果颇为理想。另外,在目前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将大公司有能力的高级内部董事之间交叉聘用、互为独立董事,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近日发行新股的用友软件就聘请了联想集团[微博]CEO杨元庆先生担任独立董事。专家还建议,上市公司也可以把眼光放得更远些,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吸引一些海外英才。不久前一家上市公司就成功引进美国硅谷的高管人员。
毫无疑问,作为独立董事,当然属于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因此业内人士建议,独立董事也应视作证券从业人员,也应该自觉遵守有关证券法律法规。为规范从业行为,独立董事也应该接受证管部门的管理,要有严格的资格认定制度,在履行职责前,最好要有任前辅导和业务培训,以便从源头上保证他们的独立性。(本报记者方岩)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