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证监会有关领导近日多次表示,要加快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力争在一年内实施独立董事制度。那么,独立董事到底谁来干?上市公司如何选择独立董事?怎样才能密切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独立董事怎样才能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切实体现出独立性?从即日起,我们将对此作连续报道。
翻阅上市公司2000年报,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成为
不少公司的独立董事。国光瓷业聘请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礻乃为公司独立董事,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加盟大唐电信董事会。一些目前尚无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如飞亚达、深天马,也宣称在即将召开的2000年度股东大会上讨论设置独立董事的议案。看来,独立董事正逐步走进上市公司。
应该说,历经几年的风风雨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获得了长足发展。过去,聘请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数,现在约六、七十家公司拥有了自己的独立董事,东方电子、正虹科技等一大批A股公司按照国际惯例设置了这一岗位。一般企业聘请2名独立董事,而钢联股份、小天鹅等公司的独立董事达6名之多。核准制下第一家发行新股公司——用友软件亦做出好榜样,7名董事中有3名为独立董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独立董事的职业特长也呈现多样化,既有一直被上市公司青睐的经济学家、知名人士、专家教授,又有随着企业发展需要而被上市公司看中的法律、财务、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
在上市公司的实际工作中,独立董事的引入为上市公司发展和规范运作起到了一定作用。罗顿发展有关人士表示,聘请独立董事对公司从一家民营企业向上市公司迈进有很大帮助。一家正在进行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也认为,其聘请的独立董事名气虽然不大,但因其精通资本运作,实战经验丰富,对公司的作用也是颇大的。
在成绩的背后,我们看到,与发达国家、有关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要求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尚有很大差距,可谓任重而道远。
差距主要体现在独立董事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流于形式之感,没有真正体现“独立”的功能。有的上市公司仅仅为了顺应潮流,有的为了应对上面要求,结果是岗位设置了,但味道却变了。翻阅独立董事的“花名册”,不难发现,有的上市公司往往不顾公司的实际情况,挤在一条道里追捧那些炙手可热的大名人、大专家,而名人专家名气大,头衔自然多,公务缠身,有的岁月不饶人,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对上市公司深入了解,有的最终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裨益不大,上市公司只落得个轰动效应、广告作用而已。还有的上市公司把独立董事当成人情相送,最终出现了人情董事。而上市公司自己,既然聘请的是“门面”董事、人情董事,当然难以听得进独立董事的逆耳忠言。
当然,有的上市公司聘请独立董事是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的,不仅仅以“名”取人。事实上,这些董事为上市公司的经营出谋划策,在重大的项目决策上给予了宝贵的建议(尤其是行业里的专家)。但其不足的是,此类的独立董事常常是顾问的味道太重,董事的“成分”仍显不足。
独立董事制度本来是件好事,为何相当部分上市公司聘请独立董事会流于形式呢?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独立董事究竟应起到什么作用,扮演何种角色,目前尚无明确规定。(本报记者 刘幼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