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大肆哄抢增发股 战略投资者明目张胆成庄家

2001年04月02日 11:31  南方网 

  最先是嘉实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洪磊因为经营风格的分歧导致离职,后是由此间接引起的《基金黑幕》出笼,再是受中科系以及亿安科技事件牵挂的传闻,直至今年3月青啤增发而导致的基金泰和无限制申购引起的风波,一系列关于基金的爆炸性消息接踵而来,中国基金业到底怎么了?

  用100万保证金报出10亿股申购

  2月14日,青岛啤酒[微博]增发A股,最终发行价定为7.87元/股。发行结束后,网下投资者配售4547万股,其他机构投资者342万股。而在基金的4205万股中,基金泰和配售3300万股,市场为之侧目。2月9日是网下机构的询价目,当日基金泰和净值26.978亿元,从配售结果看,泰和需用资金25971万元,与其10%的上限申购数量刚好吻合。此次青岛啤酒增发新股后,流通A股由1亿增加至2亿股,基金泰和3300万股的持股数量占青啤流通盘的16.5%。

  2月19日和20日,此次增发的主承销商国泰君安发布公告,称“本次增发,网上网下总的配售比例为3.9452%,基金泰和配售如此巨量的股票,已引起部分专业人士的疑虑,据记者获知的信息,曾有业内人士专门就此事电话咨询基金泰和的相关负责人。而该负责人态度强硬,称此事没有任何违法违规之处。

  3月7日,《中国证券报》刊登文章--《不限量不等于无节制--— 从基金泰和参与青啤增发说起》,正式披露了并未引起外界关注的此次事件,该文作者以承销商国泰君安发布的公告为标准,推算出公告背后的故事--基金泰和仅用100万保证金,报出10亿股申购的天量,最终获得3300万股的配售,而其他网下申购者,如上海久事,缴纳定金3586.5万元,申报数量仅为1500万股,而获配数量与3300万股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有68万股。

  3月14日,中证报再次刊发该报记者的文章--《嘉实基金细说原委》,文章中嘉实基金的有关人士承认以上事实,但强调“法无明文禁止视为许可” ,外界传言“青啤配售中基金违规”没有根据,并透露去年11月宝钢发行时亦有此类案例出现。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至此青啤增发风波愈演愈烈,有股民称:“此事是基金黑幕后的又一‘基金黑幕’”。

  行为出格青啤出来打圆场

  3月20日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召开董事会,据了解,增发风波是此次董事会的议题之一,3月21日,记者与嘉实公司联系采访事宜,得到婉言拒绝,公司有关人士称:目前事态尚不明朗,公司在这一时期不宜表态所代表的观点,中证报记者已有报道。至于事态的发展,该人士认为,时间会作出一切解释。

  青岛啤酒股份公司的张瑞祥是负责此次增发的有关管理人之一,他对目前媒体的大量报道态度鲜明:“纯属炒作,对市场毫无意义。”他认为,基金泰和的行为完全是市场化行为,丝毫不值得大惊小怪。

  据张瑞祥介绍,青啤增发严格按证监会的要求办理,如在北京举行大型推介会,网上路演,与大型券商、投资基金开展一对一的交谈,逐一询价,在增发过程中有公证人员严格监督等。至于基金泰和为何得到巨额配售,张的解释是中签率大大超过先前估计的2%,其原因是2月14日当天亚星化学酒钢宏兴两只新股的发行,分流了一级市场的资金,青啤增发时冻结的资金仅有70多亿,直接导致了中签率的高企。

  短短一句话,仔细推敲,有两点值得商榷:其一,申购新股的资金是否会分流申购增发的资金?按惯例,增发新股后的股价较新股上市,风险要大得多,而这种风险是新股申购的资金不愿承担的,那申购新股与申购增发新股的资金本不属于同一阵容,分流的理由不成立;其二,青啤增发冻结70亿资金,可以说是非常理想的结果,认购倍数已达10多倍,而在此之前的增发、中签率曾达到过40%,从这两方面推测,基金泰和肯定是有备而来。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青啤公司在增发之前,担心以7.87元/股的高价,无人认购,在路演推介之时,已与基金泰和达成了某种默契。当然仅仅是传言,记者无法探求该说法的对错,但泰和敢于报出10亿股的申购数量,明显是一种“通吃”的做法,即有绝对的把握拿到最大限度的筹码,如果没有把握,兴许还可能出现20亿股,甚至100亿股更荒唐的举动,因为这些举动的成本为零。

  两难角色迫使承销商出“盘外招”

  “扯出萝卜带出泥”,青啤增发风波还带出了宝钢发行时的旧案,按嘉实公司的说法,宝钢股份在去年11月举行的新股认购时就有类似情况出现,记者就此采访了宝钢股份的承销商--—中金公司的有关人士。

  中金公司相关人士承认在宝钢发行过程中有投资基金做出类似举动,如长盛公司旗下的同益、同盛基金,但数量没有泰和那么显眼,而且得到了证监会的书面认可。据介绍,中金公司在得知有投资基金“超额”认购这一情况后,明确表示这一做法不合规则,需得到有关管理部门的首肯,当然最终的结果是皆大欢喜。这位人士强调,在宝钢发行过程中,作为承销商的中金公司与投资基金绝对没有互相沟通,而且投资基金与其他法人投资者一样,所付定金皆为申购金额的20%。

  作为承销商,尤其是增发新股的承销商,其实角色甚尴尬:一方面需受到企业--—价格基本上由企业确定,承销商发言机会较少;另一方面,要使项目顺利完成,必须依靠申购中的主力军--—投资基金,两面为难的角色亦迫使他们使出一些“盘外招”。

  承销商拉基金入伙哄抬增发价格

  在近期的增发新股中,巨量现象甚为流行:今年元月莲花味精增发8000万股A股,老股东几乎全部放弃,2亿股流通股东仅配售600万股,而基金却配得巨额股份,21家基金申购总量1.0873亿股,最终获配6568万股,配售率为60.4%,而在最初的发行方案中,向基金网下配售的数量为3200万股,但主承销商用所谓的回拨机制将大多数股份回拨给基金,在最后结果中,基金裕隆获配1933.05万股,可以推算出其申购数量为3200万股,也就是说,裕隆准备通吃莲花味精向基金配售的全部份额;在广电股份增发时,基金也是主力,获得配售4700万股,占增发股份的36.15%,虽然增发部分上市时,其股价跌破了发行价格。

  有专业人士对近期增发案例分析后,认为基金在申购过程中采取“巨量高价 ”的策略,拉高建仓,一步到位,与上网定价发行相比,增发的透明度太低,特别是最重要的价格确定过程,更让普通投资者无从把握,在打着“金融创新”的幌子下,上市公司与承销商为了圈钱最大化,有排除普通投资者参与的趋势。

  缘何基金对增发部分情有独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今年二级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尤其是《基金黑幕》曝光以来,投资基金已成众矢之的,加之二级市场难度加大,基金需开辟新的利润来源,新股增发自然成为基金们绞尽脑汁后的又一发现:通过基金的协同作战,在原有主力存在的情况下,强制介入,建立新的筹码分配格局,即使暂时套牢,筹码到手后,也不愁今后没有机会出手。东大阿派在增发新股时,全部面向基金,是这种思路的极致。众多基金不约而同地挤入一家上市公司,提供了联手操纵股价的客观条件,如果借口所谓的“已有先例”、“得到管理层认可”等等,将会导致局面更加混乱。(本报记者刘冬北京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首尔7盘外招伤恒大 策划-恒大3点胜首尔
  • 娱乐章子怡携汪峰为长辈贺寿 恋情再添铁证
  • 财经日本明治奶粉暂时撤出中国 称利益难提升
  • 科技来往秘邀大V测试 公众账号即将全面开放
  • 博客美国华人:“杀光中国人”节目让人生气
  • 读书红灯照真相:义和团女兵们如何御敌
  •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图)
  • 张捷:新快报头版请放人滥用媒体权利
  • 陈虎:房地产京7条突然出笼有何深意
  • 徐斌:那些不作死不会死的土豪们
  • 叶檀:北京自住型商品房估计不好卖
  • 周彦武:远超08年的金融危机明年爆发
  • 花木兰:美国将出现金融混乱
  • 钮文新:美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 王吉舟:湖南警方跨省抓记者大戏解码
  • 刘石:从央视乱批星巴克看定价误区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