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重组并未真正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业绩

2001年01月14日 10:24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1月12日电(记者潘清) 自1997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上掀起了一阵阵资产重组的热潮,但是重组是否真的改善了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股东收益?上海证券交易所组织实施“上证联合研究计划”首批课题之一的《沪深股票市场公司重组绩效实证研究》,通过对资产重组“事件频发期”(1997年至1999年)中国上市公司重组绩效进行全样本系统研究,认为重组并未能如愿以偿地大幅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这个研究报告把中国上市公司重组分为扩张式重组、收缩式重组、控制权转移和公司内部重整,其中控制权转移又分为国有股无偿划拨和控制权有偿转移两种类型。总体上,1997年至1999年,沪深上市公司重组的数量和规模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其中控制权转移和收缩式重组数量不断上升。在绝对数量上,扩张式重组的样本数目最多,表明扩张式重组是中国上市公司重组的主要形式。

  这份报告分析认为,国家股无偿划拨类型的控制权转移对公司业绩变化具有滞后性。通常重组当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并无改善,明显的经营业绩改善多发生在重组的第二年,但是在此之后,业绩增长率又转为下降,说明增长的持续性不强。政府介入较深的重组主要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和税收效应两个方面带来公司业绩的改善。

  相比之下,控制权有偿转移性质的重组当年业绩就有显著提高,但随后也同样产生增长速度下降乃至负增长的趋势。

  扩张性重组对样本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并不明显,扩张没能带来公司盈利能力的明显提高,主要结果只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发生持续增长。收缩式重组对公司当年业绩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不是很显著。内部重整类公司的业绩变化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规律。

  报告指出,在各种重组类型中,市场对公司控制权有偿转让的重组事件存在显著的过度反应,但与此同时,控制权有偿转让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平均水平最高。这是因为相对于控制权无偿划拨中过于强烈的政府色彩,控制权有偿转让反映的是一种市场行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有偿转让行为往往不可避免地与“私人利益”团体相联系,导致市场上某些大户或机构资金以公司的控制权有偿转让为题材,在重组事件公告之前利用资金优势大幅度炒作股价以获取高额的超额收益。

  这份报告还提出了两条重要的政策建议。一是监管政策的重点应在于重组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市场对重组普遍作出提前反应,意味着公告日发布的“新信息”已是过时信息,早已被市场消化吸收,而重组第一时间的非公开信息很大程度上为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所利用。二是监管当局应强化对控制权转移类型重组的监管。样本公司经营业绩的非持续性,尤其是控制权有偿转让类样本公司重组后经营业绩的非持续性,表示重组实质并不在于改善公司经营效率和形成公司长期竞争能力,而是把股票投资效率摆在首位,期望通过二级市场炒作来进行牟利。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季建业长期被传双规 港媒曝其多位情人
  • 体育欧冠C罗两球皇马2-1尤文 伊布4球巴黎胜
  • 娱乐赵忠祥谈高薪:看我工资单?央视非暴发户
  • 财经人民日报刊文:房价上涨不能归于调控不力
  • 科技苹果发布iPad Air及视网膜屏iPad mini
  • 博客彪悍!成都女汉子半夜和男友打架(图)
  • 读书忘年之恋:李宗仁娶少妻婚后甜蜜(图)
  • 教育萌汉子千元打造最潮男生宿舍 国考报名
  • 陈虎:房地产京7条突然出笼有何深意
  • 徐斌:那些不作死不会死的土豪们
  • 叶檀:北京自住型商品房估计不好卖
  • 周彦武:远超08年的金融危机明年爆发
  • 花木兰:美国将出现金融混乱
  • 钮文新:美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 王吉舟:湖南警方跨省抓记者大戏解码
  • 刘石:从央视乱批星巴克看定价误区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
  • 周彦武:掠夺中产阶级的遗产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