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 新浪首页
《中国企业家》杂志: 德隆终局
     德隆就像是一面被打碎的镜子,落在地上成为千百个残片,每块镜片在我们面前都映射着一片天空。
     现在,对这场“市场化重组”下成与败、是与非的结论亦为时尚早,不过我们可以依稀感到,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中国式重组”并不会自德隆重组开始退出历史舞台。相信,对于大型民企破产危机的处理机制,德隆重组将提供一个原点和镜鉴。
主  文
德隆终局
     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民营企业重组案即将进入终局,它的主角正是德隆。去年,德隆危机刚刚引爆不久,我们曾以《拯救德隆》为题,报道了民间力量重组德隆的种种设计和努力,是为德隆的自救阶段。这一过程,仅仅持续了四个月。至 2004 年 8 月,华融出手托管德隆。而当托管阶段走过近一年的漫长静默期之后,德隆破产的绝唱已隐约可见。
     当一家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托管一家陷入危机的民营企业——一家拥有数百亿元庞大金融和实业资产的民营企业后,让中国商界一度震撼而兴奋。人们所期待的是一场“市场化重组”的试验。[详细内容] [发表评论]
附  文

推动德隆重组的四股力量
      从上世纪 90 年代末至今,中国曾经先后对若干家已资不抵债、濒临破产、涉及国内国际众多债权人的企业,如中农信、海发行、粤海集团等实行关闭、重组或破产,其中尤以国有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公司为主。重组的方法通常或由国有金融机构托管进行资产处置、清算以偿还债权;或在政府主持下,注入新的优质资产,完成重组再造。无论是国有金融机构主导,还是地方政府操盘,这种“公对公”的主体对接都打上了强烈的行政色彩。而其结局则多为关闭、解散。。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重组”模式。只不过现在它的对象换成了德隆这样一家民营企业。广为期待的“市场化重组”崭新案例并没有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危机企业的处置实质上仍是由政府导。
 [详细内容] [发表评论]
观  点
德隆难题:破产重整之路走得通吗
     德隆能不能像安然、世通那样,走上破产重整的道路?即使退回到华融托管以前,也是不大可能的。原因在于,德隆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破产主体。
    严格讲,德隆重组并非破产状态下的重组,而是一种财务危机状态下,法庭外的非自愿(政策)重组式清算。德隆本身并没有走破产程序,只不过按照“资不抵债”和“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标准,它已经破产了。 华融对德隆的处置是在法庭外,其角色类似于“破产管理人”。法庭外的重组体现的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从国际上来看,破产保护和重整都是在法院的主持下来做的。 [详细内容] [发表评论]
德隆为什么没能成为“粤海第二”
     随着几大旗舰企业被瓜分完毕,名动一时的德隆走进了历史。
     德隆的死法让我想起了藏族的“天葬”。人死之后,任由马车驮至荒原,尸体最后被苍鹰分食,灵魂则归于天国。德隆的尸体已被分食,而其灵魂则被弃之如敝屣。 从数额上看,德隆的负资产在11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当年广东粤海集团重组前的负资产高达202亿港元,后者被《国际金融评论》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重组交易”。与安然、大宇这些企业捅出的大窟窿相比,无论案值还是操作手段,德隆更是小巫见大巫了。时过境迁,粤海、安然、大宇们依然活着,而德隆这个招牌却永远消失了。 [详细内容] [发表评论]

欢迎各媒体合作,来电:010-82628888-5607;     欢迎网友投稿:信箱:finance2@staff.sina.com.cn
策划:《中国企业家》、新浪财经                本期制作:《中国企业家》杂志孙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