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读2021巴菲特致股东信之前,先来看看过去60年的重点

2021-03-03 07:00:00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来源:吴晓波频道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上周六(2月27日),巴菲特发布了2021年致股东信。

从股票投资来看,2020年,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尔回报率为2.4%,而标普500指数回报率为18.4%,大幅跑输大盘。

这不是股神巴菲特第一次跑输大盘。2019年,巴菲特同样跑输了大盘。这让很多人开始对股神持怀疑态度。

杨天南老师是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实践者,也是890新商学最近上新的《杨天南解读巴菲特60年致股东信》课程主讲老师,他认为:那些热衷于谈论巴菲特某一年、某一项投资的回报率的人,往往忽略了“局部回报不等于整体回报,甚至相去甚远”的客观现实。

从1965年到2020年,标普复合回报率10.2%,伯克希尔为20%,五十五年累计下来,标普上涨235倍,伯克希尔上涨了2.8万倍。

我们常说:“一年五倍者如过江之鲫,五年一倍者却寥若星辰。”

凭运气赚来的钱,最终会因为实力还给市场;而长久稳健的回报,才是财富积累的关键。

巴菲特“股神”之名的由来,便在于他可以取得长久可持续的回报。

这位现今91岁的老股神一生没有写过任何跟投资有关的书,唯一亲笔写的就是给合伙人、投资者们的致股东信,从1956年开始一直写到今天。

这些信贯穿了巴菲特的一生,也藏着他投资理念、企业管理、人生态度的变化。要了解巴菲特的真实想法,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读这些信。

杨天南老师是书籍《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的译者,也是有着28年投资经验的投资人,他打算用一年的时间重新解读60年来巴菲特亲笔写的信件。

如果你看不懂股东信中的那些财务数据和企业案例,或是想要换个角度重读这些经典“教科书”,不妨跟着杨天南老师一起学习。

一周读一年,一年读一遍

带你重走巴菲特六十余年投资路

点击按钮▼立刻加入

目前,该课程已经解读了1956-1986年的信件,今天,小巴截取几段精彩的解读,让大家先睹为快。

按以前的标准,新闻界普遍宣称的蓝筹股,其价格包含了大量的投机成分,存在造成相应的损失的风险。也许还有其他估值标准正在进化,将永久地取代旧的标准。但是我不这么认为。也许我是错的,但是我宁愿接受因为过度保守而招致的惩罚,而不愿因为相信“树木将长至天空外”这样的“新时代”哲学观点而造成错误结果。后者的错误将可能给资本带来永久性损失。

——选自1959年巴菲特致股东信

杨天南老师解读:当时,很多人认为老派的评估方式已经过时了,就像在2000年,很多人也说市盈率过时了,要用市梦率衡量科技股。股市中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涨到你买”“跌到你卖”,大多数人在股市中都难以坚持自己的判断。巴菲特这时才29岁,能够在年轻时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是很难的。巴菲特宁愿错过,也不赚不该赚的钱。这是因为他认为账面上的浮亏并不是真正的亏损,真正的打击是本金永久性损失。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确定所有的合伙人对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都具有相同的理念。我相信如果在行动之前就先确定评判的标准,将有助于所有的事业最终取得一个较好的结局。

我一直以来都使用道琼斯指数作为我们业绩的评判标准。我个人认为3年是最起码的可以对业绩做出评判的时间段。而最好的业绩评判周期应该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比如从业绩评判当时的道琼斯指数水平开始,直到该指数最终回到几乎同样的水平为止。

——选自1961年巴菲特致股东信

杨天南老师解读:巴菲特从不在意某一天或某个月的涨跌,他不关心、也不清楚短线问题,这也是巴菲特经常招人嘲笑的原因。最近一次被嘲笑就是因为疫情期间他买了航空股后,航空股大跌,但卖掉后又大涨。

巴菲特认为评估一个人投资水平的高低,需要一个完整的周期。牛市时,鸡犬升天,常常是“乱拳打死老师傅”,不懂的人赚得反而更多;熊市时,不好的公司在跌,好的公司也在跌,很难判断真实情况。因此,完整的周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在市场中的时间越长,越会心存畏惧,不会轻易去“预测”股市走向。

巴菲特后来也说过:“我愿意为换取长期收益的最大化而承受短期波动的痛苦。但是我不愿意为了追求更高的长期收益去承受本金永久性损失的风险。”

一周读一年,一年读一遍

带你重走巴菲特六十余年投资路

点击按钮▼立刻加入

对于大多数基金经理未能取得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表现,我认为原因包括:集体决策——我的可能带有偏见的观点是,优越的投资成果不可能会是集体讨论的结果,尤其不是集体决策的结果;潜意识地遵从有声望的投资机构的投资组合配置;声称必须从事“安全”的投资的组织架构,而在支付报酬时却仅仅根据回报率来决定,不考虑该投资收益所对应的资产组合所面临的风险水平;不理性的、强制性地要求资产配置多样化;以及最后一点,同时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惯性。

——选自1964年巴菲特致股东信

杨天南老师解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巴菲特认为很多大型机构的基金经理没有超过指数,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集体决策,其实就是谁都不决策。

第二,群体效应,很多基金经理会觉得:如果我犯了和大家一样的错误,这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特立独行带来的回报与风险不相称。在大型机构中,如果特立独行的投资行为成功了,这只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失败了,那么你可能就失业了。

第四,采取不理性的分散投资策略,看似降低了风险,其实也降低了回报。

最后,懒惰。巴菲特认为归根到底是基金经理不思进取,没有与时俱进。

那么,巴菲特在近几年的投资回报率也没有超过指数,是不是也是因为上述这些原因呢?如今的情况可能就变了。

第一,科技越来越发达。科技进步消除了人们获得信息的物理差距,大多数人都可以平等获得信息、知识和经验。

第二,聪明人越来越多。那些对成功心怀渴望的人,在外在原因的推动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上都有了大幅提升,从而使得市场有效性大幅提高,进而趋于消灭超额收益。

科技的进步使得市场越来越趋向有效,这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市场是复杂的,人心也是复杂的。

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什么原因呢?

如果你想找到关于投资的那些“秘密”,欢迎你加入杨天南老师的读书计划——《杨天南解读巴菲特60年致股东信》,和杨老师一起在聊天式的轻松氛围中重走巴菲特六十余年的投资路。

向上滑动▼查看课程详情

带你重走巴菲特六十余年投资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