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分析:上市公司靠什么改变命运?

2001年07月02日 14:57  粤港信息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张华侨

  中国的上市公司虽然有1000多家,但至今未能形成有国际品牌、国际竞争力、国际管理体系的上市公司,中国的上市公司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上市公司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者?上市公司的路在何方?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将有助于上市公司的成长。为此,记者采访了世界著名的华点通国际顾问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总裁苏姗博士。

  记者:你曾为美孚、壳牌、杜邦、福特、通用、可口可乐、宝洁、柯达等著名跨国公司策划并制订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同时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等提供过战略咨询。因此,我想就中国上市公司的命运同你对话,以此揭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苏姗:表面上看,一些上市公司是一个公众公司,可是从它的治理结构来看,还是在以个人绝对权力的领导下运转,这使得这些上市公司既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股份公司,又没有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

  这种还没有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的上市公司,在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时,它无法通过新的管理手段将人才、资本、技术有效地组织起来,变成企业最强劲的竞争力量。一旦中国加入世贸,跨国公司在中国展开迅猛扩张时,这些上市公司就面临被吞并的危险,甚至由于来不及应对挑战而走向破产。

  中国上市公司的这种命运,实际上揭示出这样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市公司的命运如何与管理者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造成管理者的命运与上市公司的命运脱离的原因是:中国的上市公司还不是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环境中发展,上市公司无法满足管理者的利益要求。

  一个企业占80%的成功,通常是由20%的精英分子做出来的,上市公司就是要把这20%的精英分子找出来,让他们最大化地为企业创造价值,把20%的精英分子找出来,当然是管理者的职责。

  可当管理者的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管理者就没有动力去发现这20%的精英,这些精英只能在上市公司里被白白浪费,随即造成人才、技术、资金等大量流失。所以当上市公司没有一种机制使管理者的利益得到实现时,上市公司的命运就犹如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只小船,它随时面临触礁的危险。管理者命运与上市公司命运脱离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它揭示出中国在向工业化进程中,个人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而现在当务之急是要设计一种有效机制,使管理者的命运与上市公司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记者:你说应该有一种机制使管理者的命运与上市公司的命运密切地连在一起,那么现在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他们的社会经验、知识结构有着什么缺点?这些缺点对上市公司的命运有什么影响?

  苏姗:上市公司有的管理者没有受过系统、严格的管理教育培训。他们未能形成一种成熟的心态来面对失败、成功。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不能用2分钟的时间把他企业的竞争优势、核心价值讲出来,那么这个管理者是不足改变一个上市公司面临的危机的。

  即使是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想在企业内部,进行一场根本性组织结构改变。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使管理者的力量不足以应付外部各种权力干扰,上市公司最终是在原地打转。

  这种情况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上市公司没有紧迫感,危机感。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占据垄断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他们幻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维持这种垄断格局。

  在这种垄断中,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当然没有危机感,他们难以呼吸到市场竞争的空气,随即他们对外部的反应变得麻木、迟钝,即使有再多的资源,他们也难以把上市公司变成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

  在这里我讲一个故事:非洲有一只羚羊,每天太阳一升起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飞快地向前奔跑。如果它跑得比最快的狮子还要慢一点,它就会被狮子吃掉。如果狮子比跑得到最慢的羚羊还要慢,那么狮子就会饿死。

  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中国上市公司要想同国外的企业竞争,要想改变落后的命运,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加快速度追赶,否则就面临着被别人吞并的危险。

  记者:你刚才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命运作了深刻的分析,那么你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应如何改变自身的命运?他们的出路何在?

  苏姗:从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扩张战略来看,他们采取的方式是: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取得市场的控制权,通过赢家通吃,成为该行业的霸主,采取斧底抽薪,挖走中国企业的优秀人才,当人才流失以后,企业的整个市场资源也跟着流失。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上市公司必须迅速进行变革,其中包括:塑造品牌优势,品牌在今天的竞争中是一种资本的概念,而不是市场概念。

  重新定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决策就要义无反顾冲上去,要么占有一切,要么一无所有。

  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要学会做减法和推陈出新,即管理者要勇敢地抛弃没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只有抛弃旧的,企业才能创造新的未来。

  抛开传统的偏见,跳出原有的小圈子,即战略不是高层的专利,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要有年轻的心态,吸收自由思考,不同区域的新人。

  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应该引进美国的硅谷精神。员工感到只有创新才有希望,硅谷不仅是企业精神,而是它提供了创意,人才和资本市场。

  开放企业的内部人才市场,人永远追求下一个伟大的事情,企业的成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同步的,如果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不能让企业内部人才优化配置,那么企业很难去占据新市场。

  提升国际竞争力应该是中国上市公司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经过国际竞争和洗练的中国企业才有生命力。在3到5年内,中国上市公司将会出现空前激烈的兼并与重组,一些行业将有70%的上市公司被整合,这些经过整合生存下来的上市公司,将会变成某个行业的“老大”。

  人物档案

  苏姗博士:美籍华人,华点通国际顾问有限公司总裁。

  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和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国际策划学会亚太地区主席。

  中国企业形象设计委员会副主席。

  曾两届任美国西部地区营销协会秘书长和美国演讲家协会理事等职务。

  曾任美国运通公司市场开发部总经理,世界最大的工程公司——福陆丹尼尔公司亚太开发署总监。美国通用物理公司亚太地区的总经理兼中国地区的首席代表,先后在美国时代明镜公司的子公司/智越咨询培训国际公司和爱德曼公关有限公司任要职。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