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民
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风险披露提示不够;缺少独立的观察评价
据全景网络统计,从4月中旬至6月21日,各券商已经公告了84份回访报告。总体上看,大部分回访报告对有关上市公司的情况表述是严肃而认真的,一些券商对上市公司的问题不护短,并且明示整改结果。
尽管如此,部分回访报告还是让人觉得有应付交差之感,对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不提对错,风险揭示不够充分,甚至有避重就轻之嫌。比如,有回访报告披露的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情况,只说明了某一时点的占用余额,而没有说明某时段内的占用量,表面上看券商回访时被大股东占用的资金不多,但如果按照上市公司收到的资金占用费计算,则全年的平均占用量要多得多。这说明有的上市公司为了应付券商的回访,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临时进行了调整。
另外,回访报告应该避免报喜不报忧,措辞可以更加客观谨慎,特别是对企业和产品经营的褒扬、对发展前景的判断必须慎重而经得起推敲,以免误导投资者。一些回访报告提及上市公司为了实现募资时的承诺如何如何作出努力、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如何得到加强,却回避了讲它们目前面临着什么困难,有什么对策。其实,对风险的充分披露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券商回访报告是否可以在上市公司的风险披露方面多加些笔墨?
总的看来,这84份回访报告中显示有问题并进行了整改的上市公司案例并不多见,回访报告中有关上市公司年度经营情况的内容,经常可以见到企业自我宣传资料或者上市公司年报相关内容的痕迹,缺乏券商对企业状况的独立观察和评价。上市公司在募资及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否真如回访报告所反映的这样少,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