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减持:“三公”原则至关重要

2001年06月08日 11:14  南方网-南方周末 

  金城/文

  十年前,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迅速地将原来的国有企业化公为私,此一过程中大量出现的社会不公导致了怨声载道。相信国内不少人对此印象深刻。我们进行国有股减持与俄罗斯的私有化有本质区别,但如何既让国有资产安全有效(尽可能地保值增值)地变现撤离,又避免大量的社会不公可能导致的社会动荡,同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由于这一出售是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的,如何避免变现过程对证券市场造成冲击,也是为保证顺利变现所必须做足的功课。

  从本质上来说,国有资产是全体国民的财富,任何贬值都是国民(可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财富的损失。然而既然是市场交易,定价就受供求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如何在市场定价与保值增值之间保持平衡,相信让方案的设计者们绞尽了脑汁。

  其实关键的就是如何定价。

  但是显然不能把一切都推给市场,既然政府是国有股减持的“执行长”,即便它不能影响需求的一方,却可以决定国有股上市的供应量。但只有国有股减持的方式、时间、批量、价格等信息的完全公开透明,我们才可能知道政府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

  也有人建议,为了刺激需求,提高社会公众购买国有股的积极性,应该给予购买者一定的折扣(比如5%),这也符合让富于民的总体原则。但是问题在于,国有股是13亿国民的财富,而证券市场的购买者最多也只有0·5亿左右,拿13亿人的财富向0·5亿人让富,是否是公平的做法?毕竟内地的环境与香港盈富基金所处的环境大不相同,香港官股利润本身就是从资本市场上得来的,出售时让富于民可以理解,而且香港是小地方,从逻辑上几乎每个香港市民都可以去买盈富基金,然而内地做不到这一点。

  市场上的交易毕竟容易监控多了,如果可以完全做到公开化,那么是否公平公正还可由大众来评价,但是如果是二级市场之外的协议转让,就太易于黑箱操作了。

  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国有股减持后套现所得资金的管理。现在深沪两市A股总市值约在5万亿左右,除去流通市值(不足2万亿),国有股和法人股总市值有3万亿之多;即便是采用以净资产值为基准再稍上浮的定价原则,大约2500亿股国有股、法人股,价值也在1万亿以上。这可是一大笔钱啊,每个国民有1000元的利益在里边,卖了之后这笔钱花在哪里?还没见一个全面的方案。

  现在只是有人笼统地提过,变现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具体的操作方式是什么?如何能够保证全体国民都能受惠?又有人建议将部分国有资产剥离充实老职工的个人账户,从道德上讲这一方案富有吸引力,但是如何保证它的公平公正?

  而且,这2000多亿国有股法人股的具体所有者身份复杂,无论是国家各级财政部门、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它们均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回笼资金在他们手里,如何防止他们的自身利益膨胀而损害全体国民的利益?

  这一切均需要透明化操作,让全体国民有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也使得减持方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无论如何,是否符合“三公”原则,可能是“国有股减持”这一国企改革大计衡量成败的惟一标准。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