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吴敬琏为什么会遭此“围攻”?

2001年02月14日 09:50  中国经济时报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在《对话》栏目对吴敬琏先生的“感受”笔者是从头看到尾的,当时觉得吴敬琏先生从“问题”的角度谈了自己对股市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其用意也十分明确,即希望中国的股市走向规范健康,为投资者提供畅通和较为安全的投资渠道。

  万万没有料到,吴敬琏先生的当时的一番言论却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许多媒体、机构、学者、股民甚至重量级经济学家的“围追堵截”。有人指责他的“言论”有操纵股市之嫌,是最近股市下跌的直接“导火索”;有人指责他“情绪化”、“偏激”、“不专业”、“不是股民,没资格谈股市”;甚至有些经济学家还给他带了不少帽子,认为他“反感股市”,“否定股市的成就”,暗含着否定“国企改革和改革开放”的意思。

  面对这种愈演愈烈的态势,不知吴敬琏先生是怎么想的,反正笔者最初的感受是:在震惊之余,多少觉得有些可笑。试想,吴敬琏这位从未炒过和买过股票、既非监管部门领导又非“金融大鳄”的老先生竟也能“操纵股市”,用“冷冰冰的手术刀”分析经济现象、早就致力于寻求“证券市场大智慧”的经济学家竟也“不专业”,一直倡导市场经济的“吴市场”竟会否定市场取向的股票市场乃至国企改革,真是难以想象。凭良心讲,任谁也应怀疑这些指责的冷静性和客观性。震惊归震惊,可笑归可笑,吴先生毕竟还处于四面围攻中,再次陷入了孤独境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仔细想想,考虑考虑各方的利益,迷惑之余也会悟出一些原因来:

  首先,心怀鬼胎的庄家、市场操纵者肯定恼怒不已。本来最近一段时间证券监管部门正要下大力度查“庄股”、查“黑幕”,吴敬琏在此节骨眼上批评股市中的不良现象,呼唤“司法介入”,这会不会坚定监管部门规范股市的信心?可想而知,“庄家”、“大户”们能不心惊肉跳、继而把不敢向主管部门公开撒的“怨气”撒向吴先生吗?

  其次,在涉及到本身利益时,已经入市尤其是目前尚在股市中的中小散户也不欢迎本意是要保护他们的吴敬琏先生的那番言论。由于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还没有引入做空机制,只有股市涨了,股民才会赚钱,股市跌落,对于尚在市场中的大户、中小散户来说均“无利可图”(至少从短期来看)。过去大凡一提到规范市场,就认为是“利空”,说明市场参与各方都心知肚明,股市确实存在许多炒作因素和利用非正常现象获得好处的既得利益者。此番吴先生关于中国股市“市盈率”偏高和存在“泡沫”,需要“规范”的看法当然又是“利空”,因为这意味着建议过高的股价应向其自身价值回归,说白了就是股市应该跌一跌释放风险,这自然会使生怕被“套牢”中小散户感到恐慌和不满。

  第三,一些新闻媒体向吴敬琏先生“叫板”是比较容易解释的。通过批评“名人”的手段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是国外一些媒体惯用的炒作手段。向吴先生发起进攻或“交锋”的一些媒体恐怕也有意无意地学习了这种“技术”。

  最后,某些经济学家也跟非专业人士一样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偷换概念、戴帽子,显得与其身份不符。一些说法甚至显得有些可笑,比如“不是股民,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股民“才更有资格谈论股市”,“很难想像一个没有炒过菜的人会成为大厨”等等,缺乏起码的逻辑性。难道他真的没有听说过“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问题更为客观公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说法,没有炒过菜的人是不能成为大厨,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营养学家”啊!

  以上是笔者的真实想法,笔者的本意决不是要否定股市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必要,而是希望股市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范国英)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季建业长期被传双规 港媒曝其多位情人
  • 体育欧冠C罗两球皇马2-1尤文 伊布4球巴黎胜
  • 娱乐章子怡携汪峰为长辈贺寿 恋情再添铁证
  • 财经日本明治奶粉暂时撤出中国 称利益难提升
  • 科技来往秘邀大V测试 公众账号即将全面开放
  • 博客彪悍!成都女汉子半夜和男友打架(图)
  • 读书枉担恶名:李莲英为人低调为何还挨骂
  • 教育高校现“表白特区”引围观(图) 国考报名
  • 陈虎:房地产京7条突然出笼有何深意
  • 徐斌:那些不作死不会死的土豪们
  • 叶檀:北京自住型商品房估计不好卖
  • 周彦武:远超08年的金融危机明年爆发
  • 花木兰:美国将出现金融混乱
  • 钮文新:美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 王吉舟:湖南警方跨省抓记者大戏解码
  • 刘石:从央视乱批星巴克看定价误区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
  • 周彦武:掠夺中产阶级的遗产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