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椿街中科信证券营业部开户的张广田,两个月前就开始从主板撤离资金,“积蓄力量,随时杀向二板”是他下半年铁定的决策。“目前的主板已全面‘收官’了,大势已定。现在是二板,中国证券市场的最后一次暴富机会,我将倾力大干一场”,张广田拿着一大揲有关二板的最新资料,一幅大局在握的神态。即使眼下二板推迟的传闻,他也没有为之丝毫分神:“手上的1200万,我现在已撤出了840万,而且还要撤。明年初主板上我最多留200万……”
与张的意气风发相比,国通证券某营业部开户的赵元前一个阶段被主板“熊”了一把,搞得灰头土脸。剩下的500万资金,“要收复失地今年主板是没望了”。二板他当然看好,但它规范吗?对二板的质量他忧虑重重。
10月19日深交所副总裁戴文华宣称,二板市场“第一天上市的企业可能会有四五十家,至少不会低于三十家,最大的可能是在三十至五十家。”作为中国二板市场的未来舵主之一,戴还明确告诉记者,新的A股股票从现在开始,已经不再在深圳主板市场上市。与此同时证监会的消息,二板的所有技术准备包括法律法规上的准备都将在11月30日以前准备好,最后的推出时间只待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批准了。
一年多的滚滚雷声后,二板市场这场大雨终于要下了。
可物理形态上越来越具体的二板市场,并不能说明它在意识上已具有了较清晰的制度特征。所以,我们有理由在二板市场成为现实前,搞清同样的问题:二板应该是怎样的二板?尊崇谁的主宰?谁的二板市场?
经济学家萧灼基则认为:“第一批上市如果只有四五十家太少了,没有一定的量,股市交易就不活跃,第一批上市的企业应在100家左右。有批量才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设立二板市场的驱动力是市场因素。随着信息和基因技术产业化的加深,市场上产生了大批“患”有高度“资金饥渴症”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它们高成长与高风险经营的商业特征,在融资方面受到基于传统产业融资思路的资本市场的限制。但这些公司的高回报,却激发着资本管理者无限的想象力。这样,一个具有较低上市门槛、退出机制灵活的资本市场就成了一种必然。
但研究证券法的郭峰博士认为,对于二板市场投资主体的风险基金来说,二板是稀释市场风险的最关键因素。没有它,风险基金不可能实现投资-套现-投资的滚动发展。因此,二板市场的重要意义是建立在对市场投资者——风险基金的保护上的。这是二板的制度基础。而在中国,对民间风险基金的保护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其资本实力的软弱,资本上的非市场观念更是在这种软弱上强加了政策的歧视。如果在二板诞生后,政策上对待风险基金的惯性思维仍旧延续,风险基金没有理由信任二板市场,二板在中国也不可能会表现出积极的进取心。
门槛的高度
二板市场的决策者们对二板一直是厚爱有加,在政策的制定上体现了特别的呵护和关心。为了让市场上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在二板的入市上降低门槛。这种政策意识是难能可贵的,但具体到实践中却有许多可斟酌的地方。
资本市场最首要的健康标志就是信誉问题,对于高风险的二板市场来说更是如此。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总经理许小年[微博]不无忧虑地说:“为了推动市场的快速发展,降低二板入市门槛,例如资本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因此放松了上市要求,对它的盈利要求、信息披露程度、管理状况等等没有严格的规定,投资人看不到稳定回报的可能,就绝不会信任这个市场。”例如被认为是二板市场典范的NASDAQ,它的上市要求和纽约交易所相比并不低,有的条款甚至更严格。因此在NASDAQ上能产生像微软[微博]、思科那样的企业就一点不奇怪。可见二板市场的生命不在于条件的宽松,在于有微软那样的公司,使二板市场有活力。相反的做法有可能造成二板提前退出中国的资本市场。
据悉,二板市场的衰败已有先例,ECM、USM相继于1995年和1996年关闭,澳大利亚也关闭了创业板市场英国AIM韩国KOSDAQ目前也处境难堪,香港二板也有些不妙。质量的二板?
二板市场在中国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上市公司的质量。来自证券业的信息,不少于1500家企业在等待进入二板市场。一些证券分析机构更预测两年内大约会有500余家在二板上市。但我们知道数量上体现出的发展速度,并不能保证质量上的合格,甚至还是质量上的隐患。在中国有许多高质量的高新技术企业,他们对在国内上市之所以兴趣不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市场质量的担忧。他们看好NASDAQ、看好香港创业板,关键在于那里有健康的资本环境,有理性的风险基金,有公正“游戏规则”。而这些因素建立的基础正是——市场只通行高质量的企业。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刘鸿儒说:“从历次全球性股灾看,上市公司质量是股市稳定的基石,如果创业板推出,首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含含糊糊,二板市场很可能象主板市场一样,成了一次性圈钱的工具。而应该在二板市场上体现出的可持续性融资特征,就变成了泡影。这可能是二板最大的市场悲哀。(本报记者 王健君)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