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封面文章评论:当儿子长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 07:45 《中国经济周刊》 | |||||||||
★文/黄群慧 当一家公司基于法律设立、诞生之日起,法律不仅赋予其从事其注册经营范围具体业务的权力,而且还给予了其“生子”的权力。而设立子公司的公司就是母公司。母公司拥有其子公司的股份,并能够影响其经营活动,但法律上和经营上子公司是独立的。而且子公司也可以投资设立自己的子公司,于是派生出“孙公司”等。这种由于资本联结而建立起的
正如一个家庭可以通过子子孙孙的繁衍扩大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设立子公司是一家公司成长壮大的重要途径。一般认为,母子公司体制的生命力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曰公司长期战略利益与特定业务经营的专业分工优势:在公司长期经营战略中,可以通过子公司的形式发展特定业务,而母公司则专注于长期战略发展,寻求其他大的市场机会; 二曰融资和“以小控大”优势:从融资需要出发,按照法律法规设立子公司作为载体,有利于直接对外融资。同时,这种体制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只须部分出资,就可以全面控制下属公司的各项重大决策,何乐而不为呢? 三曰风险规避优势:在法律结构上,子公司属于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母公司只是在其出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风险,而不会因为子公司在经营中的失误而使母公司遭受到更多损失,也不会侵害到集团内其他子公司的利益; 四曰规避地区限制优势:为了能够规避某些限制,或者有效利用优惠政策,企业可以按照要求专门设立子公司,以达到进入本被限制的一些行业和地区、实现母公司扩张的目的。 然而,孩子的出生和成长在给父母带来喜悦和收获的同时,也会要求付出和产生诸多烦恼。从法律规范意义上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是基于产权关系的管理,但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母子公司关系,母子公司发生利益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如何处理好母子公司关系成为公司发展的关键。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母子公司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太阳系运行状态:太阳是整个太阳系的中心,各个行星受太阳的吸引围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要自转。子公司既要服务于母公司的战略目的“公转”,还要能够“自转”生存和发展。而发生冲突的母子公司“不幸的”故事则各不相同,这些年在我国发生的有母子公司商标或者商誉使用权之争、母子公司的融资担保问题、母公司挪用子公司资金、子公司要反向收购母公司、母子公司的销售渠道之争以及母子公司的人事权力的冲突,这些故事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纷繁复杂的母子公司关系图。 在众多母子公司冲突中,近年我国比较普遍的是母公司从上市子公司抽取资金等资源,影响子公司发展、侵害子公司其他股东利益的现象。出于在资本市场融资的主要目的,一些公司将自己的核心业务单独分立出来,注册成为一个子公司,使这个子公司各方面条件满足上市的要求,也即所谓的“包装上市”。然而,这种设立子公司的途径具有“先天不足”,为这个“家庭”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一方面,由于子公司是母公司的核心业务,一旦被剥离出去以后,母公司自己的生存能力大打折扣,再加之为了满足子公司上市的条件,大部分经济和人员包袱、负担都留到了母公司,母公司的生存前景弥加暗淡,其惟一的“指望”是每年来自于子公司的分红。当子公司的分红不足以支撑母公司的生存发展要求或者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期望时,上述从子公司“抽血”的不正当行为必然发生;另一方面,如果子公司“生逢其时”、努力经营,子公司将迅速发展,而与此同时,如果母公司存在战略失误,其他业务全面萎缩,这必然造成迅速发展的子公司与逐渐萎缩的母公司的“反差”。此时,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蔑视母公司高层、母公司高层觊觎子公司高层的地位和利益的可能就会出现,母子公司高层的冲突也就可能发生了。 无论证监会出台要求母公司和上市子公司“六分开”的规定,还是最近国资委提出国有企业要整体上市,都在试图解决由于母公司分拆包装子公司上市而可能产生“畸形母子公司关系”问题。然而,对于采用这种方式已经上市的公司,潜伏的危机是无法彻底根除的。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国有企业、产权不清的集体企业和最初顶着“红帽子”的民营企业,还会出现一种混乱的“先有儿子后有老子”的母子公司关系。这些公司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国有资产的代表人或者所谓的产权代表人会在其上面“捏出”一个母公司,近些年由此而导致的母子公司之间的冲突事件也不在少数。 对于我国现阶段上述母子公司混乱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剪不断、理还乱”。我国《公司法》虽然规定了可以设立子公司,确定了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存在的合法性,但我国还没有有关调整规范母子公司产权关系和具体利益关系的法律条文。实际上,如何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应该是我国完善公司立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主任) 《中国经济周刊》封面文章: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