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期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是0.167元和7.85%,而2002年中期这两个数字分别是0.0822元和3.23%
本报记者 张炜
2002年中期,沪深两市1204家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0822元,同比下滑19.59%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23%,同比下降20.43%。上述两项指标均跌至1994年以来的最低谷,其中,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在1999年略见回升后,已连续三年出现下降。
如何评价2002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业绩?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刚称,第一反应就是“感觉不好”。他认为,在上半年整个国民经济和各类企业走好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并没有同步上行,甚至一些公司业绩出现大面积滑坡,其中的深层次问题发人深省。但也有的观点对2002年半年报业绩给予积极评价,认为其中有四大“亮点”:一是较2001年年报出现了触底回升迹象,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两项业绩指标已达到去年全年的六成左右;二是第二季度业绩比第一季度有明显增长,截至5月10日,沪深两市共有1170家公布一季度季报的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03元;三是1204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均值和主营业务利润均值,实际较去年同期增长4.98%和7.28%;四是利润构成趋于合理,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去年高出2.65个百分点,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均值同比增加28%。上述四大“亮点”给投资者带来一个预期:只要保持二季度的盈利水平,全年业绩将有望较去年增长。
依据半年报中出现的“亮点”,对全年业绩有较好的预期,确实有一定道理。一方面,目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较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明显回暖,在外部环境不遭遇突发性影响的情况下,维持二季度的平稳回升态势应该有希望;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分越来越少,利润真实性显著提高,资产质量也趋好。境内外对上市公司业绩造假的一致声讨,于今年上半年达到高潮。财政部先后出台的多项会计处理规定,及注册会计师执业压力的增加,使上市公司业绩的含金量提高。值得一提的是,1077家上市公司半年报的应收账款净额同比增长1.46%,低于流动资产4.74%的增幅,及主营业务收入10.4%的增幅。应收账款净额增幅相对逊色,表明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趋好,业绩不是靠应收账款急剧膨胀堆出来的。
然而,2001年半年报业绩毕竟还是同比减少了近二成,每股收益较1994年中期水平已拦腰截去一半。前后9年的数据对比,暴露出目前证券市场投资回报率及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尴尬。有关资料显示,1994年中期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是0.167元和7.85%。继1998年中期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跌破5%大关后,2002年中期又首次跌破4%大关。
连续三年出现下降并跌至1994年以来的最低谷后,半年报业绩能否否极泰来将取决于隐患因素的克服。从2002年半年报看,有三大隐患因素可能拖累上市公司业绩回升。其一,所得税政策调整。按规定,2002年起上市公司原来享有地方自定的所得税“先征后返”优惠一律停止。但由于2001年执行的“先征后返”可能在2002年才能收到,因此,所得税调整的影响尚未波及2002年半年报。不少上市公司正采取其他方式继续争取享有所得税优惠,但从实征15%还原为法定征收的33%,对业绩的影响不可谓小。
其二,价格战何时收敛。几乎所有业绩下滑的公司分析原因时,都会提到产品价格持续回落及竞争过度引发价格战。有关统计显示,今年前6个月我国零售物价比去年同期下降1.6%,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价格持续下滑及价格战不收敛,导致了上市公司的利润走势与销售收入增长不一致。
其三,大股东行为规范亟待改善。由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肆意担保及关联交易等引发的上市公司“失血”,依然削弱证券市场效率。倘若大股东不能端正位置,上市公司公司治理难有起色,业绩提高仍将受到影响。而且,大股东行为规范也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运作,是上市公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