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华
去年3月,中国股市一级市场,悄悄地爆出了一条很少有人知道的大新闻:“基金泰和”不声不响地、轻而易举地在一级市场上发了一笔横财。以100万元的投资,几天时间就赚了7000万元!
是谁那样悲观地说,“中国股市一级市场的暴利时代已告终结”?
这个故事是这样开头的:“基金泰和”(500002)以其净资产的10%为上限,认购“青岛啤酒”(600600)增发A股,获配售3300万股。
问题是如此规模的认购,需要多少资金来运作?
按照“青岛啤酒”新股申购发行价7.87元来推算,申购申报10亿股需实际交纳78.7亿元人民币,而“泰和基金”的净资产加起来也仅为26亿元人民币。更何况它的钱并不都在账上闲着,可以随时支付。可流动的资金,不知有没有此数的零头?
可这样的认购居然有效!
这样的事发生在中国股市的“监管年”,真让我们无话可说,真让我们失语,真让我们齿寒。
在对“青岛啤酒”增发A股作出10亿股的申购申报后,“泰和基金”并没有缴纳现金,它实际只以100万元保证金(何不以索性1元交款,来个“耍的大”?)作为象征性地预交款,并最终根据一定的“配售比例”和“相关规定”,在自己的配售单上填下了3300万股这个数字。
按3月10日市场价“青岛啤酒”每股10元计,“基金泰和”一把赚了7000万元!“基金泰和”上演了一手“空手套白狼”的好戏。
在此次“泰和基金”进行的申购要约行为中,100万元与应缴纳的78.7亿元相比,显然微不足道,仅为应缴纳款的1/7870!创出了一个中国股市的新记录。
在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是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事的。如果出现这样的事,而且其操作居然是合法(?)的,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要么是游戏规则有破洞,要么是股市上有故意的权力偏袒,或称作“权力后门”。
我们的问题是:中小投资人也可以运用这样的规则来进行申购吗?
答案是毫不通融的:不可以。
那么这样的市场是公平的吗?
是“现有规则”还是“规则破洞”?北京安平城律师事务所高级证券律师关安平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论网上网下,“基金泰和”的巨额申购都已明明白白地拿走了70%的份额,事实上其他投资者都已买不到了。他指出,3300万股的持有,对于青啤增发1亿股的总发行股本来说,比例已经相当高了。(已达1/3。)严重一点讲,属于变相地暗中控股,带有规避证券监管的性质。
对此,证券律师认为,78.7亿元的申购金额,远远大于26亿元的净资产,属于信用交易问题。信用交易可以,但比例要有限制,不能没有尺度,交100万元保证金就可进行78.7亿元股票的申购,理论上显然是一种“虚拟交易”。而申购新股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要约,这一点要求必须得实际交割,要求“真金白银”,而决不是账面上的。只是由于国家相关政策对基金机构的“优惠”,才使得类似的事件发生,同时进一步暴露出法规资源配置上的不到位。
据上周行情显示,除“泰和基金”净值上升了2.4%之外,国内其他基金全部下滑。应该说,重仓持有“青岛啤酒”是其原因之一。
我们还听到有券商为此辩解说:这是“政策优惠”。
听到这样的一夜暴富的事,发现有横财可发,有“夜草”可吃,哪个券商谁不暗地希望自己成为下一个“泰和基金”?
于是,中国股市续演了“泰和基金”一夜暴富的故事:
去年12月初,“深圳高速”增发1.65亿A股,每股发行价3.66元。但不可思议的是,47家基金申报289亿股,折合资金1056亿元。
而通过计算,11月23日47家基金净值合计为777亿元。如果严格按净资产值10%申报,则最大申报量为21亿股,基金们报出的289亿股,凭空扩大了13.7倍。47家基金中,仅“基金泰和”、“基金通宝”、“基金通乾”按净资产值的10%申报,其优质产品皆超过净资产值10%的限制。“华安创新”报出40.98亿股,申报资金达150亿元;“南方稳健”的申报规模亦达79.4亿元。
此事件全部拷贝了今年初的“青啤增发”模式。
如果将“青啤风波”理解为“基金泰和”的作奸犯科,那么此次47家基金参与“深圳高速”事件,则是对认购规则的一种辛辣嘲弄。事件发生后,证监会基金部官员龙颜震怒。可面对一张破渔网,又有什么用?而且这张网的破洞还在越撕越大。
“政策优惠”应当“优惠”谁?
说到“政策优惠”,应受到政策“优惠”的是社会生活中、或经济活动中的弱势群体。例如对西部大开发中对西部地区的“优惠”,对老少边穷地区的“优惠”,对残疾人福利事业的“优惠”,对下岗工人的“优惠”,对失学儿童的“优惠”。“优惠”的结果应是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或矫正。
在股市上被“优惠”的应当是处于明显弱势的广大中小投资人,这种强弱对比几乎已到了狼与羊的程度,怎么可以反而对强势群体“优惠”?被“优惠”居然不是羊而是狼。这岂不是在恃强凌弱,助纣为虐?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