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总是在各种奇观之间摇摆,绝无中庸,国有股减持办法从匆匆出台,到更匆匆地暂停,以1.7万亿市值的蒸发,一个足以让全中国居民的储蓄打八折的财富,足以让中国人享受4次从幼儿园到研究生全免费教育的财富为代价,停止了一场原本可能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里程碑,最终却成为黑色荒诞剧的游戏。
这样的减持带来的问题远远比可能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好端端的应该由人大行使的
国有股减持权力,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和社会保障体系扯到一起?原本设想今年国有股减持最多不超过200亿元,只有流通市值的1%左右,却为什么对市场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并在其第五条暂停后市场有如此夸张的反应?为什么股东减持股票这样一个行为,会被滥用上市公司新发或增发股票的名义?人们至今仍对国有股减持和市场狂泻之间有无因果联系吵闹不休,在此位经济学家指出,“一旦干预市场,政府将失去信誉……更糟糕的是,一旦人们意识到政府会在压力下屈服,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他们今后就不会认真看待政府的政策”时,彼位经济学家则称“要警惕这种全盘否定中国资本市场的言论”。认为,中国股市低迷不振恰恰符合境外金融机构的利益甚至另有他图。这样的争执仍然将无休止地延续下去。或者说,因为利益,仅仅因为利益,国有股减持本身正在沦丧为资本市场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也许围绕国有股减持的种种争执并没有反映出中国资本市场真正的危机所在:中国股市正在面临一场席卷多头并扯皮的监管者、券商、上市公司、种种正常或超常的机构投资者,以及中小投资者坚持继续游戏的信心,并且重新由减持——政府再度救市这一话题,将“政府的信誉和信心”也通盘席卷的信心危机。
信心危机之一在于中国股市的“中国特色”太浓!当你进入川菜馆时,你应该承受麻辣,想甜腻你就尝苏州菜、沪菜去!当你试图构建资本市场时,起码必须有真正的公司在上市,有真正的买者自负的投资者群体,必须有统一规范的监管者。而借口特色,往往是回避所有必须付出的改革痛苦,而为股市埋下种种祸根的策源地。股市成立之初被设计成“为国有企业保驾护航”,所以就有了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这样的特色使所有国有企业的既得利益者没有因为上市而丧失任何既得利益;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必须防范的,所以必须以行政指令式的方式,让国有资产在1992年~1995年的核资过程中大幅增值,并且随后还应该在国企改为股份制公司时再度大幅增值,这样的特色,足以让任何从事资产评估和会计评估的中介自愧毋如。上市是从额度演变成核准的,因此,几乎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背后,都是省部级的支撑,记得当年额度制时,一位监管者更对各省推举的企业上市爱护有余监管阙如,因为“难道你比省长聪明?”最近的例子则是当史美伦被问及中国股市的“中国特色”时,她回答的大意是监管必须符合国际规范和准则,这样一句本无可指摘的话竟然在很多人听来很刺耳。借口特色,原本不可能孳生的缺陷乃至荒唐,都变成特色和堂皇。中国股市的信心危机,看来多少在于中国股市是带着深重的“原罪”而来的并难以摆脱。
信心危机之二在于中国股市的法不责众。我们可以有一万条理由来指责高考分数线的荒谬,但因此而搁置分数线则必然使高考成为深深黑幕。当我们说中国资本市场有多么不完善时,这完全不是纵容股市种种乱局现象的理由!对上市公司,监管者说是需要防范捷克现象的,也就是因企业素质不佳、信息披露虚假而导致八成以上上市公司仓皇退市的颓废局面,财政部的官员则说,97%的上市企业或多或少地存在财务信息失真的现象。国际投资银行则称,中国股市中仅有十余家企业是具有投资价值的。但同样是这批上市公司,在另外的场合,可以变成“是中国企业中最优秀和较优秀的部分”。优秀到从企业亏损面看,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较之海外其他一些证券市场上,例如中国香港市场、东京市场更好一些。对监管体系,我们很难指望中国股市能够在短短的十年就具有相当完善的监管框架,甚至有一些基本的证券法规本身也是可指责的,但这绝构不成放松监管的借口。而至今严格监管多少已经成为一种被虚置的名词,当证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加上保监会被戏称为股市的“三个半”监管者时,在其上还有更多的实际决策部门时,股市的监管措施只能是一种多层次、多部门之间短暂而不断变动的均势;当要真正查处违规变成违规无处不在、严肃信息披露变成虚假信息泛滥时,股市的监管措施只能是一种权宜式的惩处或者近似于“法外特权”式的所言非所指式的惩处。脱离了统一的真正行使监管权力的监管部门,以及真正被执行的监管法律法规,中国股市就可能沦落为一块“市场非地”,如水泊梁山,游戏者入我门来,就必须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不要以为良民们最终不会退出这块伤心地。
信心危机之三在于中国股市至今并没有重建信用的任何举措!国有股减持停了还会再开,运动式的整顿监管去了还会再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各种措施还会在耗费万亿元的“试措”中仓皇出台朝令夕改。但是,我们看不见多头监管的混乱有收敛的迹象,看不见在股市中埋下颗颗地雷的罗成、张成、李成们有任何损伤,看不见令人鄙夷的上市公司走了而令人尊敬的上市公司来了,看不见政府和国企等与民争利有个尽头。或者说,至今在股市,我们看到的是种种铤而走险的激励,但没有看到身败名裂、引咎辞职乃至锒铛入狱的约束,种种黑幕和陷阱,仍然只是黑幕和陷阱。在此际,避实就虚是无济于事的。
中国股市就如同有太多设计缺陷和运作缺陷的泰坦尼克号,在危险而不知名的资本海域挣扎前行,种种问题几乎都已经摆明,但在船上的以为会有“救市主”,不在船上的则以为事不关己。我们都在它已惊险地航行了10年后从容不迫地旁观,没有紧迫,没有危机,静静地等待沉没的一刻,而只有到这一刻,我们也许才会省悟:我们都是需要逃生的乘客。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