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基:试图由软及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 18:46 中国企业家 | |||||||||
领导快节奏扩张的新锐企业的李耀,开始流露出对IBM 80年积淀所得的“雍容”气质的渴望 文/本刊记者 周 一 在IBM见到这个有七、八十年历史的企业丰厚的人才储备,李耀艳羡不已,“拓展新事业,需要第二线救援的时候,他有很充足的人才。” 进入企业的第20个年头,明基正努力摒弃自己20年来积淀的代工企业之长,转而在品牌领域里辛苦耕耘。这使得李耀如饥似渴需要那些“合适”的人,补充到明基的大战略中。 第一个10年明基埋头如何获得订单、如何生存,第二个10年深感于“OEM是一条不归路,技术的提升永远抵不过更便宜的价格”,李耀开始为明基寻找“永续经营之路”,当“品牌”这扇门开启时,这个代工企业的路径突觉豁然开朗。 但是三年前当明基由代工企业转向品牌商时,台湾的代工企业都很不看好:“你怎么在品牌和OEM这两种巨大的模式冲突中间找到一条路?”不过,令李耀极为振奋的是,按照明基原计划2008年以前品牌营收将超过总额一半,而今年年末明基在品牌方面的营收已将接近四成。而现在当台湾“代工军团”有意转舵时,会发现他们错过了最好的时机,“船小好掉头啊。” 当然,李耀不否认在明基的历史性转型面前,如何把握操作上的节奏对他充满挑战。作为一个华人品牌,明基将欧洲视为树立品牌形象的第一站,并以这个高地为中心辐射全球。当明基的营销大军由大陆、亚太、欧洲向美洲四大市场一路拓展时,其产品结构也在个人数码、家庭数码两个方向上横向扩充。在横竖两条线上同时展开并对接,对急性子的李耀来说,如何有控制地循序渐进最为棘手。比如在陌生的欧洲市场,产品扩充过快时营销经理们会手忙脚乱,速度稍慢时一些市场又充满饥饿。明基一方面有意控制进入美洲的节奏,一方面有规划的让一些产品在不同的阶段进入不同的市场。好在几年下来,明基并没有陷在这些枝节里不能自拔,而是大踏步地完成了新品牌在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上的大布局。在李耀看来20年对自己改变最大的莫过于“性子没有以前那么急了”。 结构既定,作为第二个10年的延伸,第三个10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即在已铺就的轨道上深耕密植。“在你能够把握的范畴,看它有秩序地增长”,这正是急于从代工企业“不可控”的焦虑感中脱离出来的李耀,心中“永续经营”的境界吧。 “当然你还会发现很多你将要面临的拐点。”很多企业的历史是在那些关键“拐点”一一建立的。在李耀看来当“拐点”显示出一些征兆时,那些善于观察的人、有广泛兴趣的人往往会抓住它,“当那些荒诞不经、突发奇想出现时,千万别刚一冒头就打掉他。” 20年间数次跨越产业兴衰的周期,李耀习惯将逆境视作赶超对手的好时机,“在逆境里步子要迈得更大些、做更大幅度的布局,这样当顺境来临时你已经做好准备了。”“千万别让内部的调整牵绊住你的脚步。” 李耀作了一个比较:和三星、索尼这些大企业相比,在相同的领域明基营收相差不过20%-30%,“我们的规模正在接近。”怎么寻找新的投资领域、“再去布一个新的局”在李耀看来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的事业布局还少了几块。”这个制造企业的视野,现在又试图“由硬及软”、从理性向感性发散。近年来明基尝试在好莱坞投资电影公司、开始做电脑动画,包括投资音乐网站。刚刚由品牌转型稍事喘息的李耀,又迫不及待地要投入到下一个大手笔的“布局”了。下一个10年或许我们会看到一个“数字内容”和硬件更加融合的明基。 明基2003年的全球营收为36亿美元,进入第三个10年,李耀试图让这个曾经感性的组织变得越来越理性,“用制度化来控制它,这才是一个百年企业所为。” 领导这个快节奏扩张的新锐企业的李耀,开始流露出对IBM 80年积淀的“雍容”气质的渴望。 李耀:明基有个当务之急 《中国企业家》:20年会让一个企业数次走过产业、企业的高峰、低谷,你觉得明基现在在哪些方面更成熟了? 李耀:抗压!抵抗低潮的压力。这种低潮的压力有时候不只是在企业的外部环境,也有来自于内部的压力。 《中国企业家》:和其他台湾IT企业相比,明基几次大举动都是先行一步,你自觉你的这种眼光是怎么形成的? 李耀:养成一个观察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我自己比较喜欢观察人、观察环境,观察入微,看到一些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点,发现一些很独特的东西;第二个就是博学,我喜欢涉猎不同学科的东西,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歌曲、歌舞剧、古典音乐。不能仅靠我们技术的背景,要从各个角度看人类未来的需求是什么,因为这些技术是要服务人类的,要看人类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生活。第三个就是有一群很好的幕僚,互相激发新的创意。 《中国企业家》:你在顺境和逆境时考虑问题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李耀:不太一样,通常别人在顺境会走大步,逆境心态会稍微回收。但我们可能在逆境的时候要走得步子大一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跟竞争对手拉开距离。逆境让我们可以更扩大自己,做一些更大幅度的布局,可以因此在顺境来临时,有更好的准备。 《中国企业家》:你觉得一个企业的拐点有一定的频率吗,比如说过两年时间,觉得需要做一件大事? 李耀:没有。但是在国外很多大公司大到一个程度以后,他们会利用周期的设定,来强制做周期性改变,比如说经理人一任三年,通过换人刺激内部的改变,他是利用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或者是用同一批人做不同的事,以产生公司的变化。 《中国企业家》:当你发现企业到了一个拐点,需要改变的时候,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李耀:还是人,我们今天说要改变,怕的是没有对的人做这件事情。有合适的人才,跟新的事业、新的方向搭配,这是最困难的一件事。 《中国企业家》:你认为下一个10年电子相关产业最根本、最深刻的变革、趋势会在哪些方面? 李耀:最大的变化应该还是在速度化、网络化;“铜线”产业会受到最大的冲击。现在大家想尽办法要把铜线拿掉,有线变无线,像光纤网也会受到冲击,这是很明显的趋势;其次是多媒体、数字,未来的数字内容产业会非常丰富,摄取内容的便利性会提高。 《中国企业家》:IT产业的波动特别大、周期也短,你认为在这一行业应如何避免产业周期给企业带来的波动? 李耀:我们也在想办法降低这种风险,我们公司希望以IT电子业为主,形成数字显示产业、像电脑游戏、电脑动画、还有MP3音乐、MP4电影,这些将来我们都会有关联。我们会从硬件产业扩充到软件产业。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在几个领域内稍微展开,这样产业风险不会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中国企业家》:下一个10年对你本人来说挑战最大的是什么? 李耀:怎么找到一些途径把明基扩充到世界一流规模,使明基的总体规模增长到能够和索尼、三星抗衡的程度,这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我们要培养新的事业,对未来做一些新的投资,这个是我现在花最多精力的事。 《中国企业家》:大陆一些大企业这两年的增长或者战略遇到了一些问题,对此你的建议是什么? 李耀:企业心里应是清楚的,不一定真的要做到每年翻倍的成长,这个是不合理的,全世界没有哪个企业永远是这样的。现实一点,该慢就要慢。我觉得过去大陆企业运气太好了,或者命太好了,每年都是翻倍增长,现在增长10个点、20个点,就觉得好像太慢了。这个不对,我觉得大家应该给它们一个合理的评价,其实都做得不错,只是过去大家对它期望很高,或者大家给它的信息让它觉得它有很高的成长空间,这是不对的,要放在全世界的天平来看中国企业,让它能比较合理的评价自己。 《中国企业家》杂志封面系列文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