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原创互动 > 正文
 

李开发:我依然赞同实施圆明园防渗工程(5)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8日 17:51 新浪财经

  (四)、缺水的情况绝不能因为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而盲目乐观,掉以轻心。

  事实上,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工程,水资源的变化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现在还很难评估。有关资料,南水北调工程最早2010年建成。作为一个水资源研究人员,笔者有四个方面丝毫不敢乐观。

  第一个不敢乐观的是:尽管节约用水的工作年年在做,但用水总量依然在增长。农业灌溉用水增长,城市生活用水增长,在用水量增长的同时还伴随着多种奢侈的用水方式;水土流失使得可用之水日渐减少,长江源头的冰雪消融,黄河源头也是如此,水量越业越少。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在充分考虑节水的前提下,全国2010年城市用水总量将达到1320亿立方米,比现在增加近700亿立方米。这样多的水从哪里来?

  第二个不敢乐观的是:南水严重污染怎么办?目前的情况已经污染严重,污染的水质能用吗?淮河沿岸的情况已经再次证明,污染的水等于没有,甚至还不如没有。目前全国水系污染如此严重,我们能治理得怎么样?从1998年掀起了环保风暴,至今收效并没有解决问题,先治后污也为数不少。今后几年治污收效如何,笔者尚须拭目以待。

  第三个不敢乐观的是:北方调水季节与南方枯水季节相同,能始终有水可调吗?中国是个南北归入一个气候带的国家,当南方有水的时候,北方也进入了雨季。北方调水季节也是南方的缺水季节,会不会导致南方的水资源失衡,现在长江水土流失面积为流域面积的31。2%,年土壤的侵蚀量达24亿吨,比黄河的16亿吨增加了50%,长江近几年来水量日渐减少,许多时候通航困难。我们想象的前提是长江水取之不竭,但这个前提越来越不充分。

  第四个不敢乐观的是,这样的水我们用得起吗?现在的北京由于是国家的首都,所有的调水采用了计划经济的模式,政府用税收来补贴首都居民,并不是真实的水价成本。据资料,以色列人均水资源是461立方米,为华北地区的两倍,其水价为14美元/立方米,折合人民币116元,是中国现行水价的30倍。在中国,水是稀缺资源,电是比较充裕的资源,但电费开支常常是水费的数倍乃至十数倍。一吨自来水的价格和一支冰棍的价格相当。近年来桶装饮用水畅销,一桶5加仑桶装水(11.25公斤)售价可达8元左右,比自来水水价高出200多倍。

  按照成本核定水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央政府要求控制黄河上游用水,保证首都用水。但是,作为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央政府的水价补贴却未必能持续下去。虽然供水单位不能牟取高额利润,但成本价总得要付。然而,南水北调,全线距离1200多公里,有的还更远,途经数十个翻水泵站,调水工程的折旧大修,日常管理,工程安全,工程维护,无不是一笔巨大的成本。前几年说南水成本20元/吨,后来又听说是10元/吨,具体的成本恐怕单靠现在测算也不算数。世界石油市场每桶从18美元涨价到现在的57美元,过去多少年也没有人料到。平民百姓的收入预期究竟有多准,恐怕没有多少人敢说。

  (五)、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对圆明园防渗工程有如下评价。

  第一,节约用水的工程目标方向正确,不能轻易否定。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自然生态与文物生态的一方面,就简单否定极其重要的节水问题。北方地区特别是北京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需要通盘解决,全面实施。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既办不成也不会持久。众所周知,古楼兰城墙遗址怎么保护?古代开封城深埋地下,古代的泗州城深埋在洪泽湖底,如果到了不宜人类居住的困难时刻,光说保护也是无济于事的。当务之急是要全面落实节水工程。

  第二,本人也不赞同完全堵塞地下水的循环系统,希望能够大大减少渗透,但不是完全阻断渗透。就目前的圆明园工程而言,可以适当地打出一些与地下水交换的孔隙,使生态链不至于完全阻断,同时改造起来也比较容易。可以把圆明园工程作为一个试验实例,用将来的数据为其它人工湖的治理作个参考。

  第三,一些专家提出类似人工湖底的水的渗透是双向的,保持完全的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片面性。有关资料表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目前地下水污染都比较严重,北京地区数十个垃圾场都无衬垫,其对地下水的污染也正在整治之中,而且地下水位之低也是非常明显的。至于因为保持物种多样性,在市区中心地带要维持这样一个系统这种做法本来很难,但可以作为一个课题继续研究。

  第四,对圆明园管理处沉重的人头负担,建议有关方面适当增加经费,解决其职工就业问题。或者提供一些外来岗位安置,分流部分职工,减轻经费开支对单位的压力。

  第五,对圆明园发展规划的定位要经过研究论证,定位准确了,下一步发展就不会走弯路。是把圆明园全部变成一个具有苍凉的历史背景的纪念地,还是仅是其中的大水法部分保护原来面貌,其它部分可根据赢利要求进行经营型开发与管理。定位准确了,用人、经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李开发,水资源研究学者,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曾就水资源课题专门做过研究,其研究主报告发表于2002年4月27日《中国经济时报》。曾多次担任如《央视论坛》等国内多家媒体的嘉宾,有数百篇经济论文在媒体上发表。

[上一页] [1] [2] [3] [4] [5]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