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原本应大张旗鼓的节水宣传今年未掀波澜,而有关圆明园的防渗工程由于一个生态学者、兰州大学教授张正春的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成为聚目焦点。张教授为圆明园工程吃惊,一发议论,众人关注。包括著名环境工程博士李皓在内的一部分环境保护专家纷纷就此题目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多家媒体做了连续报道。作为一个曾经做过水资源课题研究的专业人员,在研究与解读了各位的文章与观点之后,我的想法是:一分为二看待此项工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依然赞同实施圆明园防渗工程。
本人从来不对保护文物与古迹持有异议。但如何保护从来方式不一,事出有因。据介绍,早在2003年10月,由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海淀区水利局和圆明园管理处共同编定的《圆明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根据圆明园“年渗水量250多万立方米的现实,规划的方案是有选择地对湖底进行防渗处理,”而现在实施的正是这项工程。工程在湖面铺设防渗塑料薄膜,实施目的在于减少水的大量渗漏,增加游人的美好观感,并且能保持游船的正常水位,开辟经营性创收活动,提高圆明园的保护能力、管理能力与支付能力。
然而在张正春教授等环保专家们看来,这项防渗工程不缔就是圆明园的一场灾难,而且是一次毁灭性的生态灾难和文物破坏。张正春教授指出,所谓生态灾难是指这项工程将彻底改变圆明园固有的水系结构,把与地下水系相通的“活水”变成“死水”,导致水环境的急剧恶化,甚至产生大量甲烷类有毒气体,并连带破坏由水生微生物、动植物和岸上园林植物构成的相互依存的完整生态系统。所谓文物破坏是指这样的举措将摧毁圆明园的美学景观,使“宛若天成”的古典园林神韵变成“假山假水”的匠人败笔,使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消退。张教授说得有道理,但不应把问题推向极端。
笔者本无意为这项影响人文景观与历史遗迹现状的工程辩护,然而,涉及到环保问题,其中更重要的是水资源问题,涉及到北京与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恶化问题,我不能不发言。我觉得,近20多年来,我们一系列非科学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竭泽而渔,不管承载能力,不管供养能力,不管补给能力,在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已经造成了无可估量的生态灾难;这些灾难的巨大后果已经不能避免地逐步显示出来。与北京与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相比,圆明园防渗工程是一个从大局上是为了避免生态灾难,从局部上看又是制造了生态问题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把这样一个问题在放到大环境来评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依然支持实施圆明园防渗工程。为此我想说几点意见,与众位专家们商榷。
(一)、国人需要警醒,我们面临的缺水危机深正在日益加深。我国是水资源极其缺乏的国家。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认真思考并出台有震撼力的节水措施,前景将不堪设想 。水资源是国人的生命线,节约用水对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文的发展意义极其巨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节水的概念远没有深入人心。国家多年来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节水政策,但水价的调整及许多导向政策至今收效不明。很多专家学者,很多有识之士呼吁需要进一步重视。多年来,我是比较关心水资源和节水的话题。2001年,我曾经就水资源做过一个课题,做的过程中,我在国图和相关主管部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我还和多位水资源专家作过交谈。也阅读过许多水资源专家的论述。我只是说,读了这些资料后,水的危机的感觉十分强烈,水之不存,人将焉附?我们国家的节水政策与实际的水情危机相比,还远远不够。当然,调整水价,限制用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我阅读过原水利部副部长,河北省副省长,现全国人大常委、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王幼辉专家的一本关于水情的调查报告,我也写信与王常委交流,王常委非常支持我的研究,并再次提醒节水是国家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时不我待的重要事项。我的水资源研究报告送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得到王梦奎主任的重视,主报告在《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4月27日)以显著的篇幅刊登。题目是《高度缺水的国情呼唤来一次节水革命》,值得庆幸的是,这篇文章不但受到多家媒体的转载,更受到了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关注,也成了引用较多的学术论文。特别应该提到的是,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得到了国务院两位参事:任玉岭参事、王秉忱参事的高度重视,以此为基础,两位参事以《关于尽早出台有效节水政策与法律的建议》,温总理在国务院工作的百忙之中不仅阅读了这篇文章,而且作出了具体的批示,要求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研究。但我们也看到,国家的众多大事正在向前推进,改革与调整引起的各种矛盾交互错杂,要进行大幅度调整水价确实是非常困难,在百业待理过程中,许多措施的研究与制订需要时日,更需要征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节水的政策的理想境界还远没有实现。
由于我们的水情危机宣传不够,节水政策还难以完全到位,民意还比较复杂,许多好的节水措施由于水价政策的导向功能不强烈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依然要解决节水宣传问题。不解决认识问题就难以解决措施与动力问题。根本的症结在于国人的科学发展观没有得到完全确立,可持续的稳定发展的观点还重视不够,相当多的人在节水问题上思想麻痹,完全没有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对中国、对北京的严重性。党和政府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增长。高度重视节约用水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经是重中之重。记得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曾说过,北京的水资源危机,已经到了不得不考虑迁都的地步。在这里,我也想对大家说,如果我们不是空前的高度地重视节水工作,尽快地出台更多切合实际的操作措施,全方位地推进节水工程,北京在数百年后,将有可能成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这个首善之区也有可能成为废都,北方地区的人口将需要重寻谋生之地,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