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七评落实金融安全:资本市场、银行、保险怎么做全说了

  澎湃新闻 综合报道 来源:澎湃新闻

  5月2日以来,新华社连续发表了7篇述评,对“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安全重要讲话”展开了权威解读。

  最新一篇谈“引导金融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这也是习近平在4月25日关于金融安全重要讲话中提出的6项任务之一。该文分别对资本市场、银行、保险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做了阐述:资本市场方面,积极规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银行方面,大中型商业银行要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丰富金融产品供给;保险方面,要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来源较为稳定的优势,做实体经济的稳定器和助推器。

  此前的6篇述评,除了第一篇《维护金融安全关系全局》带有总括性、围绕维护金融安全是“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展开外,其他5篇都围绕习近平提出的6项任务展开,其中金融监管占了2篇。

  今年以来,无论是中国人民银行的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还是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监管文件,都释放出了监管从严的信号。有市场人士指出,没想到这一轮监管如此严厉,上升到如此高度。

  多种信号显示,此轮金融监管具有制度变革的意义,绝非一次简单的运动。

  以下为7篇述评要点:

  5月2日刊发的《维护金融安全关系全局》

  该文就习近平提出的维护金融安全是“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展开论述。文章指出,金融安全对国家而言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个人而言关系着老百姓的“钱袋子”。

  文章认为,维护金融安全,是对当前金融体系的重大改革完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当前金融市场出现的乱象,有金融机构风险意识不足、审慎合规经营理念薄弱、公司治理体系改革不到位等问题,也有金融监管存在空白、短板,标准不统一规则不完善等问题。要维护金融安全,就要从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两方面的体制机制入手,强化内控,补齐短板,明确规矩。要以稳固的金融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提供坚强的保障。

  5月3日刊发的《不断升级对金融业的监管》

  该文从习近平就维护金融安全提出的6项任务中的加强金融监管展开解读。文章指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是防范“大而不倒”机构风险事件于未然;对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监管是为了织好金融安全网;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则是为了准确掌握整个金融系统的信息和数据,做到对全局、对风险心中有数,为防控风险提供一幅全景地图。

  5月4日刊发的《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

  该文解读了习近平就维护金融安全提出的6项任务中的第一项认为,即“深化金融改革”。文章认为,要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当前一些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还不完善,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金融机构在风险意识、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欠缺,经营行为上忽视金融业发展的规律,忽视潜在风险。完善公司治理,尤其要从源头上入手,对股东准入、股东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文章指出,在当前整顿金融秩序的关键时期,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审视自身,在公司治理、经营理念、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度变革,把稳健审慎经营的理念根植行业,正本清源、回归主业,以简单透明的产品和高效的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月5日刊发的《及时处置风险点 防止风险由“点”成“面”》

  该文就习近平就维护金融安全提出的6项任务中的“采取措施处置风险点”作了解读。文章认为,不论金融机构还是监管部门都要未雨绸缪,控制增量风险。一方面,监管机构要全面排查风险,列出清单,逐一整改;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要严格开展风险自查及“上对下”抽查,对于查出的问题和责任人要严肃处理。金融市场的风险排查往往内容上有交叉,对象上有重合,因此监管部门需做好统筹谋划,落实责任,形成合力。

  文章还提到了防控金融风险要规范金融创新。在金融机构纷纷“触网”、互联网机构对金融“跃跃欲试”的背景下,不能放松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摸排和查处。

  5月7日刊发的《让金融监管为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该文对加强金融监管任务中的“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作了更细致的阐述。文章认为,金融监管保驾护航要制定好“游戏规则”,避免“丛林法则”、避免“真空地带”。金融市场结构复杂、参与者众多,金融监管要在顶层设计完善“游戏规则”,才能让每个参与者在扮演好自己角色、把握好行为底线的同时,得到公正平等的市场机会。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则从来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也不允许存在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真空地带”。

  文章指出,规范金融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仅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努力,也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司法部门和其他部门的支持,要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金融风险防控格局。同时,金融监管保驾护航要统一监管标准,形成监管合力,而近期,央行牵头的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办法正在研究制定,正是形成监管合力的有效实践。

  5月8日刊发的《上下合力共同维护好国家金融安全》

  该文阐述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维护金融安全上的职责,这也是习近平就维护金融安全提出的6项任务之一。文章指出,在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有自上而下的严监管和自下而上的机构自律,还需要各级地方严格遵守市场规律,守好金融发展的底线,维护好本地区的金融发展和稳定工作,从而使维护金融安全工作上下合力,齐抓共管,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金融风险防控格局。

  文章认为,当前有一些所谓的“地方金融”仍游走于监管边缘。例如各类地方交易场所经营中涉及到的类期货问题及违规发行不受监管的金融产品等。严监管,不仅是专业监管部门的事情,也是地方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对待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以及变相高利贷等违法违规案件,更需要地方政府以积极严肃的态度妥善处理。

  5月9日刊发的《引导金融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

  该文主要围绕习近平提出的维护金融安全6项任务中的“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展开论述。文章指出,金融把钱用在“刀刃”上,企业才能有获得感,实体经济才能获得更多源头活水。这就需要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通过加强信贷政策指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资金支持,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

  文章提出,要服务好实体经济,需积极规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要完善主板市场基础性制度,积极发展创业板、新三板,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和场外市场为主发展债券市场,形成包括场外、场内市场的分层有序、品种齐全、功能互补、规则统一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扩大直接融资创造更好条件。同时,大中型商业银行要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丰富金融产品供给,为实体经济“解渴”;保险机构则应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来源较为稳定的优势,做实体经济的稳定器和助推器。

  附:7篇述评原文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 题:维护金融安全关系全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安全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一

  新华社记者刘铮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了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

  “金融安全”的提法分量十足、含义丰富,“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则点明了这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国家安全战略格局,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

  对国家而言,金融安全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金融不仅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血液,而且随着这些年来国内外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大量资金跨行业、跨市场、跨国境迅速流动,金融业对一国乃至全球经济影响的力度、传导的速度都进一步提升,当今世界大的经济波动往往由金融问题引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提醒我们,对金融风险不能不未雨绸缪,对维护金融安全必须高度重视。

  对个人而言,金融安全关系着老百姓“钱袋子”。随着“资产配置”理念深入人心,理财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已经和“高冷”的金融有了亲密接触。人们也许更多关注的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但理财产品背后往往关联着银行、证券、债券、信托等一系列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其中有的有层层嵌套,有的依托同业业务,金融安全关系到这些投资能否“安然落袋”。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就是在守护老百姓的“钱袋子”。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更加凸显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性、紧迫性。虽然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维护金融安全不可掉以轻心。从外部环境看,一些大国开始调整货币和财政政策,这些政策的外溢效应对我国的金融稳定有可能形成外部冲击;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金融业一方面承受着转型阵痛,另一方面承担着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重任,此外还面临着部分金融机构杠杆率较高、过度趋利、金融监管存在空白和短板等挑战。

  维护金融安全,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厚实的“底子”。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接近232万亿元,资产规模世界第一;A股市值约52万亿元,公募私募基金规模约18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近16万亿元……中国金融业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力支持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壮大中国金融业实力,另一方面则要抓紧处置风险、完善制度,行稳方能致远。

  维护金融安全,是对当前金融体系的重大改革完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当前金融市场出现的乱象,有金融机构风险意识不足、审慎合规经营理念薄弱、公司治理体系改革不到位等问题,也有金融监管存在空白、短板,标准不统一规则不完善等问题。要维护金融安全,就要从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两方面的体制机制入手,强化内控,补齐短板,明确规矩。要以稳固的金融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提供坚强的保障。

  维护金融安全,根本目的是要让金融服务好实体经济。这些年来我国金融发展迅速,起到了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一批资金在金融领域里空转,部分热点城市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泛起,部分流动性没有注入实体经济。要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就要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本源,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关系如鱼得水,推动中国经济顺利爬坡过坎,行稳致远。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题:不断升级对金融业的监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安全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二

  新华社记者 许晟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维护金融安全提出6项任务,任务之一便是加强金融监管。

  当前,我国已成为金融大国,相比于改革开放初期比较单一、狭窄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如今的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不断增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创新迭出,使我国面临的金融监管挑战越来越大。

  加强金融监管是为了维护百姓权益。随着居民“资产配置”意识的不断增强,理财产品被越来越多普通百姓接受,但百姓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尚有不足,一些金融机构铤而走险、打监管擦边球,甚至直接破坏法律法规的意图,损害百姓合法权益。加强监管就是要让百姓的“钱袋子”更安全。

  加强金融监管是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秩序。近些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破坏金融市场秩序的伪创新和规则破坏者,如若不加以严厉监管,势必会使市场中的“好人”受伤,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金融市场的功能难以发挥。只有金融市场秩序得到维护,金融才能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

  加强金融监管更是为了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到今天,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已经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持,一旦金融领域发生风险事件,就会牵动实体经济。加强金融的全局性监管,可以把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有利于国家金融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任务时还强调,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确保金融系统良性运转,确保管理部门把住重点环节,确保风险防控耳聪目明,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

  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是防范“大而不倒”机构风险事件于未然;对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监管是为了织好金融安全网;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则是为了准确掌握整个金融系统的信息和数据,做到对全局、对风险心中有数,为防控风险提供一幅全景地图。

  三个统筹是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新趋势下的迫切要求。在机构层面,我国已有不少企业持有多种金融牌照,金融机构间相互投资现象普遍存在;在产品层面,相互嵌套的理财产品、影子银行等,同时包含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个要素,监管层理应彼此协调,多方面统筹,严控各环节风险。

  种种迹象显示,金融业的监管正在加强。近期,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在多个场合向违法违规主体频频喊话,多个部门不断发文加强对金融重点领域、金融市场乱象的监管,监管部门间的合作明显增强。

  已经有部分不守规矩的市场主体受到相关处罚。证监会给资本市场“大鳄”鲜言开出高达34.7亿元的“史上最大罚单”,并终身禁入证券市场;前海人寿时任董事长姚振华被禁止进入10年等个案已有不少。从罚款金额上看,仅今年一季度,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违规机构的处罚金额已达数十亿元。

  作为规范、管理、监督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的必要手段,金融监管在金融活动产生后不久便应运而生。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增加,金融活动在国计民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要着力升级监管能力和水平,更好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百姓合法权益。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题: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安全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三

  新华社记者 李延霞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维护金融安全提出6项任务,第一项就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推进金融业公司治理改革,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理念,推动金融机构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

  金融机构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这一要求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风险管理是金融业经营的永恒主题。经过多年改革发展,我国金融业的实力大大增强,但一些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公司治理水平还存在不足。在追求利润的冲动下,一些机构偏离了守住风险的底线,激进经营,偏离主业,利用监管真空进行资金错配、加杠杆,有的通过表外、通道等方式规避监管,进入国家限制的领域,滋生了资产泡沫。

  “打铁还需自身硬”,金融机构做好自身的事情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不能让本应是风险管控责任主体的金融机构成为风险之源。

  要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当前一些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还不完善,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金融机构在风险意识、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欠缺,经营行为上忽视金融业发展的规律,忽视潜在风险。完善公司治理,尤其要从源头上入手,对股东准入、股东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要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金融机构必须加快经营模式、经营理念的转变。在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转型、创新成为行业趋势,但无论怎样创新,都要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核心。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证明,过分热衷于金融衍生品的经营,不仅无益于金融业的自身发展,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伤害。当前,小微、三农等薄弱领域仍有很多金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金融机构应把用来加杠杆、做通道、避监管的心思,多花在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普通百姓上。

  要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不仅需要金融机构的自律,外部的有效监管也必不可少。一些金融机构打监管的“擦边球”,造成了风险隐患的积累。提高监管的反应速度和效率非常重要。监管部门要更加主动地防控金融风险,不能被动地跟在市场后面,要通过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让风险防控做到耳聪目明。

  值得欣慰的是,各部门采取的一系列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效应开始显现,部分金融机构开始自我调整。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同业和理财业务规模增速放缓,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的比重也有所下降。

  在当前整顿金融秩序的关键时期,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审视自身,在公司治理、经营理念、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度变革,把稳健审慎经营的理念根植行业,正本清源、回归主业,以简单透明的产品和高效的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 题:及时处置风险点 防止风险由“点”成“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安全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四

  新华社记者吴雨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维护金融安全提出6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采取措施处置风险点。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维护金融安全不能忽视一个风险,不能放过一个隐患。尽管我国金融形势总体良好,金融风险可控。但在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可见,处置风险点的任务仍然艰巨。

  维护金融安全首先要处置存量风险,防止风险由“点”扩散成“面”,酿成重大风险问题。这要求监管部门对现存的风险点要做到胸中有数。

  在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银监会已将房地产融资、交叉金融业务、理财销售、网络借贷平台等作为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证监会今年专项执法行动将继续打击虚假陈述、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传统违法违规行为。保监会也在资本不实、公司治理乱象、资金运用乱象等八个方面部署了专项整治工作。

  比起后期处置,前期风险防范更为重要。不论金融机构还是监管部门都要未雨绸缪,控制增量风险。一方面,监管机构要全面排查风险,列出清单,逐一整改;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要严格开展风险自查及“上对下”抽查,对于查出的问题和责任人要严肃处理。金融市场的风险排查往往内容上有交叉,对象上有重合,因此监管部门需做好统筹谋划,落实责任,形成合力。

  防控金融风险要规范金融创新。在金融机构纷纷“触网”、互联网机构对金融“跃跃欲试”的背景下,不能放松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摸排和查处。随着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稳步推进,行业发展正逐渐回归理性,但仍需要进一步明确业务边界、监管规则,建立风险监测系统和长效机制,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领域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防范化解风险的根本途径是积极主动地推进改革。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同时,要加快金融领域尤其是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有效破除风险和困难背后的体制根源,通过金融改革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金融环境。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 题:让金融监管为金融发展保驾护航——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安全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五

  新华社记者刘慧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

  金融监管在金融活动产生不久便相伴而生。金融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创新为全球经济注入活力,金融监管则通过规范各方行为、打造健康生态致力于同一目标,为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在金融系统运转良好时,每当金融发展先“迈出一步”,金融监管定会“紧跟一步”,二者良性互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但如果创新和发展出现“野蛮生长”,监管不能及时跟上,就会积累金融风险,带来猝不及防的问题,进而羁绊进一步发展。纵观人类金融活动的历史,国内外都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当前,我国已成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从国内看,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凸显;从国际看,金融领域的国际竞争与各国金融安全高度关联,国内外形势都要求我们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坚定迈进。从大国到强国,离不开有效金融监管的保驾护航。

  在这个过程中,监管必须要跟上金融发展的步伐,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防范金融风险,形成综合、系统、穿透、统筹的监管大格局。

  金融监管保驾护航要制定好“游戏规则”,避免“丛林法则”、避免“真空地带”。金融市场结构复杂、参与者众多,金融监管要在顶层设计完善“游戏规则”,才能让每个参与者在扮演好自己角色、把握好行为底线的同时,得到公正平等的市场机会。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则从来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也不允许存在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真空地带”。

  金融监管保驾护航要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互动。规范金融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仅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努力,也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司法部门和其他部门的支持,要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金融风险防控格局。在严监管的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之间、金融监管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与司法领域的相关合作正在逐步推进,重拳治理金融乱象的效果初显。

  金融监管保驾护航要统一监管标准,形成监管合力。近年来,我国金融发展迅猛,呈现跨境、跨市场金融活动日益频繁,金融创新愈发复杂多元等新特点,金融风险容易“交叉感染”。分业监管体系下,不同的行业监管标准已经无法满足新的监管需求。在混业经营的新趋势下,“车同轨、书同文”的统一监管标准才是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的题中之义。近期,央行牵头的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办法正在研究制定,正是形成监管合力的有效实践。

  放眼全球,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短短几十年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成绩有目共睹。但相比海外成熟市场,我国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与完善空间。面对金融发展中日益复杂的新情况,金融监管要应对的新挑战难度也逐步升级。如何借鉴成熟经验,为我所用,需要中国智慧。只有打破监管分散发力的现状,凝聚各个金融市场协同发展、统筹监管的共识,中国才能在迈向金融强国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题:上下合力共同维护好国家金融安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安全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六

  新华社记者 刘开雄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好本地区金融发展和稳定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金融风险防控格局。

  长期来看,较为成熟的金融体系和多元化的金融业态能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市场经济运行效率,丰富人民群众的投资渠道,将社会资金有效地转化为生产资本,推动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有自上而下的严监管和自下而上的机构自律,还需要各级地方严格遵守市场规律,守好金融发展的底线,维护好本地区的金融发展和稳定工作,从而使维护金融安全工作上下合力,齐抓共管,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金融风险防控格局。

  从近几年实践中不难看出,一个良好地方金融生态能让地方经济如沐春风快速发展。反之则是因噎废食,不仅让地方经济失去了外部血源,更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品牌建设和市场信用,而最受伤害的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实体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领导干部金融工作能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努力学习金融知识,熟悉金融业务,把握金融规律,既要学会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学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强化监管意识,提高监管效率。

  当前,各级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建设地方金融生态系统,但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态不是靠金融机构的数量填充,而是凭借完善的监管措施和配套服务去赢得金融市场的信任和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强化大局观,充分认识到金融市场“用脚投票”的现实,充分认识到发展地方金融面临的风险,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

  必须看到,当前有一些所谓的“地方金融”仍游走于监管边缘。例如各类地方交易场所经营中涉及到的类期货问题及违规发行不受监管的金融产品等。严监管,不仅是专业监管部门的事情,也是地方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对待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以及变相高利贷等违法违规案件,更需要地方政府以积极严肃的态度妥善处理。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金融业本质上是以信用为基石的特殊行业。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落实,从市场监管到机构自律,只有坚持全国一盘棋的风险防控原则,才能确保金融系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为经济加油,为实体助力,为百姓添富。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题:引导金融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安全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七

  新华社记者 谭谟晓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维护金融安全提出6项任务,任务之一便是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金融因顺应实体经济需要而产生。金融业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过程。

  近几年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创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资金结构流向更趋合理,成为提升中国经济“新气质”的有力支撑。但需要看到的是,金融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倾向,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

  金融的使命是服务好实体经济,我国处在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实体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金融把钱用在“刀刃”上,企业才能有获得感,实体经济才能获得更多源头活水。这就需要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通过加强信贷政策指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资金支持,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

  要服务好实体经济,需积极规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目前中国总体金融结构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制度尚不完善,直接融资占比仍然偏低。要完善主板市场基础性制度,积极发展创业板、新三板,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和场外市场为主发展债券市场,形成包括场外、场内市场的分层有序、品种齐全、功能互补、规则统一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扩大直接融资创造更好条件。

  要服务好实体经济,金融机构要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发挥其固有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资金配置等优势,坚决防止“脱实向虚”。其中,大中型商业银行要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丰富金融产品供给,为实体经济“解渴”;保险机构则应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来源较为稳定的优势,做实体经济的稳定器和助推器。

  让金融活水更多、更好地流入实体经济,在促进经济茁壮成长的同时,也会促进金融回归本源,有效防控风险,确保行业平稳健康发展。二者相得益彰,互促共生。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各行各业要积极把社会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上去,持续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责任编辑:梁焱博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