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规范类券商晋级潮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10:29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志杰 特约记者 黄燕 上海报道

  尽管“创新类券商控制在20家以内”还仅是业内传闻,但已经让不少规范类券商心惊。重新申报创新类资格,正是眼下部分规范类券商的目标。

  20上限

  平安证券是最新获批的创新类券商,算上平安,共计16家创新类券商。

  之前,业内早有传闻:创新类券商将不超过20家。虽然证监会机构部对此并无肯定表示,但传闻带来的紧迫还是让规范类券商大感压力。

  从目前情况来看,创新类券商拥有发行新产品、尝试新业务的优先权等,而有关权证、集合理财等产品的获利已经有目共睹。更为重要的是,创新类券商还可以借券业重组并购的机会托管问题券商,以较低价格获得其优质资产。

  “如果确实有20家的考虑,还是先下手为强。而且,目前监管层对于创新类券商有很多政策倾斜,早一步迈入这个行列就可以早一步获得优势。”一位正在积极申请创新试点的券商内部人士说。

  这反映了目前规范类券商的一些尴尬处境。

  规范类券商虽然可以暂时免除重组、关闭或者被托管的忧虑,但实力相对稍弱,而且没有太多政策倾斜。

  “问题券商重组、关闭以至渐渐退出这个舞台之后,规范类券商日后也会面临被整顿、慢慢离场的命运。”一些规范类券商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了担忧。

  6月这个业内公认的券商大限即将来临,规范类券商显然还需要谋求更稳固的生存权、更大的发展空间。

  券商奋力

  “一定程度上,‘创新’也成为股改新格局之下的标志品牌。”德邦证券一位人士表示。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师杨成长博士指出:“创新类券商确实存在很多的政策倾斜,比如集合理财产品、权证业务,以及后来的融资融券活动。而如果券商没有优势融资能力的话,其客户也会产生转移。”

  显然,创新资格不仅仅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更相当于一个生存牌照。

  平安证券获批之后,申报创新类资格的券商数量远远超过4家,僧多粥少,各家券商也使尽浑身解数。

  申银万国公关部宋孜荫表示,“目前财务指标自测达到了创新标准,正在积极准备申请创新,争取更多的业务开展资格。”内部人士称,申银万国是惟一一家参与创新类券商业务研讨的非创新类券商。汇金公司进入后,两次坏账计提彻底解决了历史包袱,很快也将通过评审。

  德邦证券人士说,近一年中,派出多个创新申报组向各家创新券商学习,严格对照《关于从事相关创新活动证券公司评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评审办法》)和《申请从事相关创新活动证券公司申报材料的格式》执行,“每一条每一项,缺什么补什么,希望一次性通过。”据悉,其大股东复星集团也在为其申报创造便利条件。

  中银国际发言人裴定安表示,中银国际在获得规范类资格以后,一直围绕申请创新做各项准备工作,同时还对创新类业务集合理财的开展做了方案设计,“提前储备一定的创新业务项目,一旦获得创新试点资格,即刻开展业务。”

  “最大的障碍可能在于净资本的压力。”申银万国证券研究员蒋健蓉表示。

  根据《评审办法》,申请创新试点的综合类券商必须符合最近一年净资本不低于十二亿元;2004年8月13日以前的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债券回购业务、证券自营业务已经清理规范完毕,能够持续确保客户资产安全完整的券商,可以相对放宽,但最近一年净资本也不得低于八亿元。

  兴业证券董事会秘书胡平生说,目前兴业的净资本大概只有4亿多,离标准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正在积极准备增资扩股。

  2003年就希望增资扩股的南京证券又将这一方案提上了日程。“首先保证不出问题,然后扩展后续发展的势头,如果增资扩股如期到位,相信南京证券会有不错的发展。”南京证券办公室夏宏伟表示。

  据了解,还有一家券商其大股东暂停其他业务开展,而从银行收回原有7个亿的委托贷款,全力帮助解决净资本底线问题。

  严格审批

  平安证券早在去年9月就已经通过了评审小组的现场审查,直到今年4月才获得审批。而中银国际也遭遇了更为漫长的时间等待。直至今年3月才通过现场审查,目前处于责令整改状态,正在等待最后评审。

  裴定安表示,中银国际成立时间比较短,很多业务脉络不够清晰,没有完全成型没有连贯性业务的优势,这大概是创新资格迟迟没有获批的原因。

  而消息人士称,“中银国际最大的障碍在于其很多财务标准、会计制度等等不符合证监会、证券业协会的要求,尽管其风险控制做得相当出色。”

  根据《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客户资金独立存管试行标准(366号文)》,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必须建立实施有效的制度与机制,使组织体系、账户体系、结算托管体系、核算体系、交易体系、划付体系及监控体系7大体系在职能定位、业务流程和技术系统各自独立完善的基础上达到相互制衡。

  而相关人士透露,中银国际的海归背景,香港模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财务体系等方面并不被国内监管标准接受,此次现场审查通过,实属不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