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封面文章:美国制造卷土重来

2013年04月30日 21:55  新浪财经 微博
图为最新期《时代》杂志封面图为最新期《时代》杂志封面

  导读:最新一期《时代》于4月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是《美国制造卷土重来》。尽管美国最新的就业数据仍不乐观,但依然不乏亮点,制造业工作机会不断增加,随着能源价格以及用工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美国公司取消了外包业务,改在美国生产。

  美国经济依然困难重重,三月份的就业报告让市场倒吸了一口冷气,仅仅增加了88000个就业机会。然而仔细研究后你会发现亮点,也许这是自硅谷崛起以来美国经济最好的新闻:美国制造正悄然回归。美国正渐渐走出衰退,而制造业的增长速度超过其他任何发达国家,过去三年一共创造了50万个就业机会。这也使得过去几十年来头一次出现工厂的工作岗位数量增加而不是减少的现象。从匹兹堡附近的ExOne的3D制造工厂到路易斯安那和德克萨斯的陶氏化学公司扩大乙烯和丙烯的生产(单这些增产就增加了35000个就业机会),美国工人正忙着生产全世界消费者想要购买的产品,全然不顾外界关于这个国家制造业衰退不可避免的传言。

  过去几个月就出现了令人惊叹的转变。苹果公司决定在美国组装一款Mac笔记本,而这个公司一直在中国城市大小的工厂里生产各种配件。长期以来沃尔玛都在全球范围内替消费者寻找低成本的商品,而最近这家公司表示今后十年将从美国供应商那里采购500亿美元的商品,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节省资金。还有空中客车公司将在阿拉巴马州生产JetBlue的新飞机。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只是商业周期的一部分而不是某个部门实质性的复苏,但是我认为过去三年取得的成就并非微不足道,而是各种改变全球经济的强大因素共同造成的。美国工厂的增加和廉价的能源息息相关,这要多亏了页岩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而对于美国之外的企业,情况正好相反,居高不下的油价使得轮船和飞机运输的成本更高,这也意味着当货物运输数千英里后,在中国低成本工厂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被抵消殆尽。对于那些低成本工厂,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工人正要求获得更多报酬,而过去几十年美国公司已经从工会那里争取到了巨大的让步。突然之间,外包业务变得不再那么有吸引力。经济学家Paul Ashworth最近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外包热潮已经走到了尽头。”

  过去父辈在工厂里的工作可能是每分钟敲4个螺母,一天工作8小时,但今天美国的工厂已经不在是那种嘈杂的地方了。粗布工作服以及午餐饭盒早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技能以及专业化的培训,因为新的“美国制造”经济主要集中在尖端科技领域。美国公司的战略是发展新的领先于全球竞争者的制造技术,然后用它们在高度自动化的工厂里更有效率的制造商品。这些未来的工厂将拥有更多的机器更少的工人,而这些工人必须能够操作机器。很多新的制造业工作需要至少两年的技术专业学位才能掌握焊接和铣削工艺。而且要求只会变得更高:一些专家相信用不了多久雇主就需要四年的专业学位,最终世界各地也需要这种从业资格。

  如果美国希望扶植制造业并增加就业,理解这些新特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教育者(确保未来工人掌握正确的技能)和政策制定者(设定新的教育标准)而言都有启示。麦肯锡负责研究全球高科技产业的主管James Manyika说:“制造业回来了,但是它已经进化的和人们过去熟知的样子不同了,我们将看到新的就业机会,但不会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多,特别是在短期内。”

  如果美国应对得当,收益将是巨大的。制造业占据了私营部门研发费用的67%,以及美国经济增长的30%。每1美元的制造业生产将为经济带来1.48美元的回报。哈佛商学院教授,同时也是新书《生产繁荣:为什么美国需要制造业复苏》的联合作者Willy Shih说:“长期来看,制造产品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如果你放弃了制造产品那么你就丢失了很多附加价值。”换句话说制造产品的同时也造就了你自己。(鹿城/编译)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务院决定将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体育世锦赛奥沙利文夺冠 中超舜天6轮首胜
  • 娱乐英演员自称杰克逊三子生父愿测DNA
  • 财经事业单位曾试点养老金并轨 5年未果
  • 科技空姐网上代购案重审:一审获刑11年
  • 博客知情者:"毒生姜"打敌敌畏撒六六粉
  • 读书叶群真相:林彪的事都要她当家
  • 教育高校另类毕业照走红:女扮男男扮兽(图)
  • 育儿90后男子2万卖掉亲生女儿称为挣钱
  • 沈建光:如何看美国就业市场回暖
  • 白明:美对华限购法案是大愚若智
  • 张五常:马歇尔的失误
  • 叶檀:全球黄金大转移
  • 张捷:辛普森案与朱令案看程序正义
  • 玄铁令:中国式楼市泡沫探源
  • 李光斗:农夫山泉告京华时报该不该?
  • 金岩石:赈灾的经济学思考
  • 林采宜:保增长语境下的中国经济困局
  • 石建勋:中国近期降准降息可能性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