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04:56 证券时报

  原标题:监管持续发力 并购重组仍是问询重点

  证券时报记者 张骞爻

  上周(10月17日至10月23日)沪深两市交易所发出21份问询函,其中有12份直指重组方案。看得出,并购重组仍然是一段时间内的重点监管对象。并购重组监管方面,银亿股份重组标的公司主要产品销售价格连年下滑引发交易所发出问询。金马股份蛇吞象式重组众泰也遭到问询。

  动态热点方面,*ST昆机“蹊跷”的保壳方案,珠海中富购破产公司均被交易所问询。

  金马股份重大重组遭问询

  10月17日,深交所就金马股份作价116亿元收购众泰汽车案发出问询函,要求金马股份就众泰汽车高承诺回报,以及大股东铁牛集团近期认购众泰汽车股权的资金来源等问题作出说明。在金马股份重组案中止期间,铁牛集团通过股权转让成为众泰汽车实控人。有观点认为,金马股份的大股东铁牛集团在重组方案中止阶段对众泰汽车实现控股,以及削减重组案的募集配套资金,很可能是为了防止出现重组导致公司实控人变更的情况,而被监管部门认定为借壳上市。

  根据金马股份今年10月10日披露的重组方案,拟作价116亿元以发行股票方式收购铁牛集团、长城长富等22名众泰汽车股东持有的众泰汽车100%股权。同时,金马股份向铁牛集团、清控华科等9名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20亿元,用于整合上市公司资源,支持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

  资料显示,铁牛集团持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金马集团90%的股份。同时,铁牛集团过去也是众泰汽车的股东之一,近期更成为控股股东。

  对于本次重组案,深交所问询函指出,交易对方铁牛集团作为补偿义务人承诺,众泰汽车2016年、2017年、2018年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人民币12.1亿元、14.1亿元、16.1亿元;收购报告书显示,众泰汽车2016年1-6月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5亿元,占标的公司2016年业绩承诺12.1亿元的29.26%,达标比率较低。

  *ST昆机出售资产遭质疑

  临近年底,又到了“ST股”保壳生死攸关的时刻,上周陷入多事之秋的*ST昆机再次遭到监管层的问询。

  10月17日晚间,*ST昆机发布公告,公司日前披露的拟转让旗下多项资产的事项,遭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问询,问询内容除为何出售公司核心资产外,还包括多位董事此前对这一事项的反对意见。

  根据10月17日晚间*ST昆机对外发布的资产评估公告,此次其欲对外出售的资产,包括旗下刨台式铣镗床与卧式铣镗床业务及其相关资产和负债、西安赛尔机泵成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45%股权,和昆明昆机通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三项。

  在10月15日*ST昆机召开董事会审议上述议案时,最终呈现的结果却令人意外。在所有12位参与投票的董事中,有2位对这一议案投出了反对票,且另有1位表示弃权。

  独立董事中唯一投了弃权票的唐春胜表示,除去自身无法判断交易价格的公允性外,他还认为将被转让的刨台式铣镗床和卧式铣镗床截至目前评估值仍达7203万元,证明其具有一定市场价值。实际上, *ST昆机在半年报中表示卧式铣镗床系列,仍是公司主营主打产品与核心产品。

  正因此,上交所向*ST昆机下发了函件,希望其解释出售资产后对公司未来的影响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ST昆机半年报及资产评估报告中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此次*ST昆机拟出售的三项资产,尽管多项为公司核心业务,但均处于亏损中。若年内*ST昆机成功将上述三项资产出售,将实现至少2.16亿元的非主营业务性收入。

责任编辑:宋真真 SF020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债务违约下的万亿投资机会

随着债转股和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资产的深入推进,以及A股市场上越来越多的ST公司破产重组,嗅觉灵敏的投资人正在迅速布局不良资产投资市常未来我们也许可以看到,这个市场上会出现更加丰富的投资产品,以供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

普通投资者无需大规模购进美元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大规模卖出人民币、购进美元的投资行为已不可取,人民币双向宽幅波动将成为一种常态,投资者和普通家庭需要做的是多元化配置自身资产,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对赌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的换汇操作。

万达携巨资入侵好莱坞?

万达携巨资而来,甚至与青岛政府在东方影都出台补贴40%制作费的强力优惠政策。好莱坞可以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收益,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可以扩大自身的用武之地。随着中国竞争力的提升,美国享受产业落差红利的机会还有多少?

标普敲响中国信贷恶化警钟

首先,中国企业信贷恶化状况及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是否得到真实反映?是继续放任各种不良贷款虚报还是将不良贷款的真实盖子揭开?不良贷款数据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是否准确,更关系到化解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是否到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