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6日03:04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汤亚平

  周一,沪深两市双双低开,金融、地产股先后走强,带动大盘上行,市场人气逐步回升。随后券商股再度发力,题材股纷纷活跃,创业板指强势回归后来居上,接力大涨逾3%。上证综指站上3100点,创下今年1月11日以来的新高。盘面上看,证券、深港通、次新股、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板块涨幅居前。沪股通净流入8.5亿元。

  “一根长阳改变信仰。”盘后采访,普通投资者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股民徐先生兴奋地说,周一盘面一片火红,地产、券商、银行等权重股大涨,大盘顺利突破3100点关口。同时,低迷已久的创业板也东山再起,领涨两市。这种题材与权重共舞的场面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了。

  机构投资者也形成基本的共识:目前资本市场基本面持续向好,投资者信心逐步恢复,增量资金入场加快是A股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总体上,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对后市有了新的观察点。

  观察点一:后市继续看高一线。上证综指一举突破前期高点3097点并站上3100点整数关口,权重、题材股集体发力,盘面上呈现个股普涨格局。目前来看,上证综指已经突破了前期4月和7月份的高点格局,步入上升通道,后市指数有望继续走高,迎来中级反弹行情。

  进入8月以来,A股轮动反弹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食品饮料、银行等低估值、高股息板块,而长债收益率下行进一步强化这一特征。这本质上还是对市场下跌的纠偏,今年以来,截至7月28日,上证综指、中小板和创业板指数年初以来分别下跌了15.4%、19.31%和21.16%。

  近两个交易日出现明显的上涨,则是深港通升温提振市场。深港通开通将给券商带来积极影响,市场交易活跃度将得到提升,从而提升经纪业务收入;有利于券商业务的进一步国际化,促进跨市场业务开展;有利于券商业务和产品创新。

  银行、地产、券商引领大盘冲关后,沪指离年线仅一步之遥,即将面临年线压力,或将有所阻力,需要整理蓄势;而年线作为牛熊分界线,多空争夺有所反复也很正常。整体而言,沪指已经突破前期的整理平台,市场上行修复空间得到扩展,可以继续看高一线。

  观察点二:增量资金入场加快。昨日沪深两市突破前期整理平台过程中成交量明显放大,量价配合较理想。主力资金方面也呈现出资金大幅流入格局,场外增量资金入场迹象明显。随着大盘未来继续走高,更多的场外资金有望加速入场。

  部分投资者昨日复盘时分析指出,沪市资金流入幅度明显大于深圳市场,后市主板或仍将是主力资金重点的关注对象,投资者可逢低布局近日涨幅较小的蓝筹板块,后市有望迎来补涨。因此,周二大盘回踩3097点将是低吸机会。

  观察点三:监管预期形成正反馈。近期监管层开始进一步加强IPO的监管和审核,从源头上杜绝质地较差、财务造假类的公司上市,很多公司也因此主动撤销了IPO申请。

  特别是在所有这些监管措施中,最有力度和标志性意义的是\*欣泰由于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而被强行退市,以及不能重新上市的处罚决定,其保荐机构也因此受到严厉处罚,这在A股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意味着A股的优胜劣汰机制正式启动。监管预期形成正反馈,逐步恢复了投资者对A股市场的信心。

  观察点四:业绩预增与预亏。本周547家上市公司计划披露半年报,其中382家公司提前披露了业绩预告。预计净利润增幅上限达到或超过100%的公司多达92家,其中有12家上市公司预计净利润增幅上限超过10倍。另一方面,中报季已进入尾声,越到后面越要小心地雷。上述披露预告的公司中,也有53家公司预计上半年亏损,占比超过一成。其中27家公司出现首亏,26家公司不确定。

  总之,市场再现强烈的参与热情短时间内难以消退,因此短期内市场上行的动力仍然充足。加之,深港通渐行渐近,二十国集团峰会即将在杭州举行,多头市场正在形成之中。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宋真真 SF020

相关阅读

香港不欢迎内地科技股吗?

与美国股市相比, 港股的科技类股票乃至整体“新经济”股票比重都远远不及,同样与此相关的则是港股市场整体估值长期被认为过低——美国大量高PE(市盈率)的科技股,显著提升了整体市场的PE。

是什么在左右住宅价格?

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为什么不掉?那是因为北京和上海的人口每年净增长五六十万人,而深圳已经是过千万人口的城市,现在还在增长。北京的朝阳区,光是中央电视台就为它带来了几万人,所以这个地区的租金持续上涨。

IMF依然误解了欧元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独立评估办公室都在它们各自对欧元危机的官方回应中忽略了同样的核心问题。一场金融危机应该迅速采取行动来应对,同时主要通过削减开支的方式来大幅削减预算赤字。快速的财政调整措施能推动经济结构改革,从而催生更快的经济增长。

华为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还不够

目前的华为与当年的华为相比,已经是一个“新”华为了。只是,这个“新”华为依然面临着当年的“老”问题——人性化的不足。不过,“压力”已经不是今天的主要问题,焦点是尽到本分和人性化不足的矛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