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困惑为客户不同风险偏好无法同时满足、年金长期资金短期运作,以及年金实际委托人缺位
■本报见习记者 刘敬元
A股正经历2008年以来最为剧烈的震荡,近日关于养老金入市方案也已下发了征求意见稿,部分人士认为这将利于股市平稳运行,因为长期机构投资者的缺乏被认为是国内市场波动性大的一个原因。而在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春平眼中,在年金等养老金投资目前每一年度都要面临业绩考核以及仍由企业集中决策的方式下,这些长期资金仍然只能短期化运作。
在日前举办的一个养老金投资管理论坛上,李春平阐述了年金投资的三大困惑,包括客户不同风险偏好无法同时满足的困惑、年金长期资金短期运作的困惑,以及年金实际委托人缺位的困惑。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企业年金投资资产合计约7400亿元,其中长江养老投资管理资产464亿元,为第五大年金投管机构。
李春平介绍,年金投资对股市的配置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05年-2007年股市大涨,按30%上限配置股票;2008年市场调整,到2012年期间,年金投资股市比例降到了10%以内;2013年放开了年金投资的范围,增加了信托、保险债权计划、基金公司子公司绝对保本产品等固定收益类资产,随之,年金的稳定类资产投资比例上升,收益率提高;2014年以来,年金的股票配置比例上升,但没有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
“如果扣除2007年的收益,从2008年以来的平均回报率在5%到6%。”李春平认为,年金配置带来的投资业绩的波动比较小,但是总体收益率不高。
李春平认为,年金投资收益整体不高的根本原因是负债端的要求。在年金负债端的客户,包括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和不同年龄段的客户,也包括每月都会有的退休员工和未退休员工,年金要用同一个资产配置的方案去平衡这些客户的不同需求,要保证每个月的收益没有太大波动,最好的配置策略就是每一年追求保本投资。
但这样配置的最终结果就是长期资金短期化运作,这也是年金配置的困惑。“年金是一个长期资金,企业现在年轻的员工还有30年退休,这些人的年金投资完全可以全部的资产放在比较高收益的资产里面,且能够经得起波动。”但是年金投管人现在只能把长期资金短期运作,因为每一年甚至每一季度,年金委托人都对年金投资业绩有考核。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年金分会副会长周远航也曾撰文建议,减少企业委托人片面关注短期业绩、频繁更换管理人而导致对投资收益带来的负面影响,让长期账户做长期投资安排,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短期账户做短期投资安排,加大固定收益和流动性资产配置比例。
同时,在市场进入牛市阶段的时候,保本投资的策略也使得年金的权益资产无法快速提升,整体收益率就不会太高,影响到受益人的利益。李春平说,这样就带来了实际的问题,也反映出年金治理结构问题,即,年金的受益人是广大的企业员工,但年金目前采取的是企业为主体的委托方式,委托人的关系并不清楚。
他建议,年金应该按照客户的风险偏好实现个人产品的选择。“如果没有一个个人选择权的放开,我们还是按一个单位、按一个省,所有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采取一个收益率来运作,这个资产配置是没法做的,要做的只能是每年保本的策略,每一年的保本策略无法实现长期资产应该获取的长期回报。”
对客户进行不同风险偏好的分类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绝对生命周期,根据退休年龄来决定客户的风险暴露;另一方面是根据每个人对整个资本市场的认识,决定风险承受能力。而个人选择权的放开也不是完全放开,是有限的放开,“我们作为受托人会对年金持有人提供不同风险偏好的选择。”
李春平认为,基本养老金的市场化运作,也必须明确风险偏好和目标,“如果我们每天决定回报,这个钱只能放到银行做存款。”基于此,他认为,要追求在一个周期里的绝对回报,应该容忍波动,甚至容忍某一年度的亏损,对于一个长期的周期投资来说,一定能实现一个长期投资应该获得的长期回报。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