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资撤离 中资银行单飞契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9日 00:47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刚进入新年,已经在2008年金融危机大熔炉中煎熬了一年的国际金融大鳄们以复杂的心态把手中“香饽饽”——中资银行股份抛出。

  尽管市场对他们的行为早有预期,但在过去的半个多月中,对这些大鳄们的撤退之举争议声仍不绝于耳。

  有人认为,这些所谓的战略投资者已然抛却了“战略眼光”,在中国经济调整之时,他们会抛弃短期内同样不被看好的中资行。不过客观地看这个问题,可以发现,无论是套现自救论、还是看空论可能都无法全面地解析这场密集发生的风潮。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战略投资者曾经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了什么,而当他们离去之时,中国的银行业是否仍然继续像过去几年那样高速地发展。

  有市场人士认为,他们的离开或许会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一个新的契机。这或许就是硬币的另一面。

  ⊙本报记者 周鹏峰

  捉襟见肘无奈“撤离”

  2008年的最后一天,也即解禁首日,瑞士银行正如市场猜测清空所持33.78亿股中国银行H股,套现约8.08亿美元。

  瑞银的举动只是一个开始。

  2009年1月7日,美国银行以每股3.92港元减持建设银行56亿股H股,持股比例从原来的19.1%下降至16.6%,套现约28亿美元。

  同日,李嘉诚基金会出售所持20亿股中国银行H股,套现5.24亿美元。

  1月14号,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又悉数出清所持108.09亿股中国银行股份,套现约24亿美元。

  这一系列接踵而至的事件被各方解读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果,即这些外资行在动荡的2008年,伤痕累累,财务危机突显,急需回收流动性。

  回首过去的2008年,不难发现,这些急于“撤离”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无一不在去年因自身资金紧张求助政府。

  本月16日,美国银行发布财报,2008年第四季度该行爆出17年来首次季度亏损,亏损额达17.9亿美元。而前年同期,该行盈利2.68亿美元。

  同日,花旗集团也发布2008年第四季度财报,当季该集团连续第五个季度亏损,亏损额达82.9亿美元。前年同期,该集团亏损98亿美元,去年全年,花旗净亏损187.2亿美元。

  就在16日,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宣布向美国银行再注资200亿美元,并为该行价值1180亿美元的资产提供担保,旨在帮助该行顺利完成对亏损累累的美林的收购。而此前,政府已向美银注资250亿美元。

  去年11月,RBS接受英国政府注资200亿英镑(合290亿美元)。分析人士认为,在因金融危机获得政府救援并被控股后,RBS新任总裁斯蒂芬·赫斯杰改变了该行的经营目标,收缩了原来的扩张业务,将其回归到本土业务,而英国政府也进一步希望RBS专注本土,为英国走出危机更尽一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