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资撤离 中资银行单飞契机?(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9日 00:47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郭田勇说,引进战略投资者无论在公司治理、业务流程还是产品研发等方面都给中资行都带来了先进的理念,这几年中资行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如果当初还是靠国家注入资本金,我国银行业能否有现在这样的运营及盈利能力则值得怀疑。

  1998年,为盘活步履蹒跚的国有银行,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四大银行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但好景不长,2002年底,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加权平均)又达到了26.12%。为此,引资作为一个过渡环节,被纳入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中来,其直接目的为上市。政府寄希望于借力外资机构推进中资行改革,维护包括国有股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的长期利益。

  周昆平说,从1998年那轮银行业改革未达效果即可看出,倚靠内部力量推动中资行改革难以成行,有必要借助外部力量的推动。

  据统计,股改以来,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明显下降。200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17.9%,而到了2007年底,已经降至2.45%。2003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16.28%和21.24%,而到2007底,已分别下降为3.12%和2.74%。

  与此同时,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得以极大提高。2007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1.10%、1.01%和1.15%。而这一年,汇丰控股集团的资产利润率也不过0.97%。

  鲁政委进一步认为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部分目的已经达到,当初引进是为借助境外机构长久以来市场上的声誉,提高国内当时资产质量较差的银行,上市融资,与此同时,在国内机构自身的努力下,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也进一步改善了中资行的公司治理。

  不过,市场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也另有看法,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吴志峰称,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目的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并能引进管理经验,改善治理结构,相对2003年前的中国银行业,这个目的已达到,其标志是工、中、建、交等主要银行都已完成A/H股上市。但他认为依靠战略投资者来改进银行管理并不可靠,而外资战略投资者如果找不到渐进增持甚至控股国有银行的路径,就会变为财务投资者,所以减持不奇怪,尤其是在它们遇到财务危机时。

  海通证券金融业分析师范坤祥则认为,对于中资行的业务发展,战略投资者肯定给过帮助。但战略投资者不可能无私地提供帮助,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熟悉中国市场,获得一定的收益。所以,双方的合作,不可能真正如中资行预期,因为双方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有背离。

  中资行新契机来临?

  尽管有分歧,但不可否认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入驻,对曾经身陷困境的中资行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几年后的中资行,能否安然应对外资行如潮涌的减持行为,则是疑问。

  当事方之一的建行高层曾在媒体见面会对建行表现出了极大的自信,并称很难再找到像建行这样好的金融机构投资。而据建行称,此次美国银行减持其股份,长期机构投资者购买反应热烈,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各界对中资行的信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