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重构股票估值术(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8日 04:58 21世纪经济报道

  股权分置改革与股价重估

  2005年之后,中国股票市场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对市场影响最大应该是股权分置改革和股权激励制度。据此,不少人认为这两项改革导致了目前的股价重估。

  理由是这两项改革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使大股东关心股价,使大股东的财富与股票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经理层也关心股价。这就使上市公司在制度上有了好的保障。在改革前的制度下,大股东对经营上市公司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国企改革而来的上市公司,经理层吃里扒外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上市公司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弊端。采购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吃“回扣”的现象,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都有“跑”、“冒”、“滴”“漏”,导致了上市公司经营成本比民营企业有较大的差异。同样的一个工程,民营企业的成本是上市公司的1/2甚至1/3。

  笔者也曾经认为,这些制度的变革不仅会基本杜绝上述行为,而且会导致很多公司在制度变革初期将以前隐瞒的业绩表现出来,在财富的激励作用下,很多公司将有价值的资产不断地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去。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改善,会提高估值水平。

  但如果我们假设这些大股东将好资产装进上市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在股价上升后高价套现的话,上述推理就有问题了。这些所谓的资产改善的故事实际上只是大股东操纵股价的一种手段而已,并不具有可持续性。遗憾的是,在2007年以来,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故事。我们曾经期待的全流通之后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的一致可能只是乌托邦式幻想,是难以实现的愿景,股权分置改革导致上市股价重估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估值与资本的性质没有关系

  在这次关于估值的讨论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前的股票市场是金融资本为主,而随着“大小非”的加盟,产业资本开始占主导地位,产业资本的定价与金融资本定价之间的差异导致了目前市场估值水平的下移。

  还有人认为,大小非的成本较低,所以尽管市场估值已经很低,但大小非依然有卖股票的冲动。该观点与产业资本决定估值水平的言论是基本一致的。

  上述分析看上去有道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资本在各行业之间的流动早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了,因此,决定资本行为方向的是收益率的高低,资本本身并没有什么身份,它永远是从低收益率的领域向高收益率的领域流动的,“大小非”卖股票的唯一理由是因为它们手中的股票不值得那个价格,说白了股票的收益率太低,卖掉股票可以投资其他领域可获得更高的收益。

  需要强调的是,卖股票的行为与成本价格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比如,马明哲持有中国平安的成本价格是1元/股,你按照2元或3元(已经高于其成本1元多了)的价格购买老马手中的中国平安股票,他不会卖给你的,因为中国平安的每股收益超过1元钱。因此,决定马明哲是否卖中国平安股票的是收益率的高低,与成本没有什么关系。

  高估值存在的前提条件及估值的趋势

  如果将我国股市的估值与世界其他市场进行比较,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的估值水平一直处在高位,如何解释这个现象?今后的估值水平还一直是这样的状态吗?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