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私人银行起步(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 13:47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亚洲私人银行中心:

  香港与新加坡的差异化竞争

  由于拥有低税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政局,新加坡被普遍认为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投资的安全港。但是,作为全球亿万富翁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财富管理同样也是香港与生俱来的一项业务——香港汇率稳定,企业与个人所得税甚至比新加坡还要低,而且不征收房地产遗产税。

  作为亚太地区两大财富管理中心,新加坡主要扮演离岸金融中心的角色,而香港的大多数资产则来自本地富豪。相比于新加坡,香港拥有背靠中国大陆的地缘优势。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民营企业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在投资银行承销了股票之后,其私人银行部门也会因此而获得客户。此外,由于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推动了香港商人资产净值的提升,外资私人银行的香港业务也间接受惠。高盛表示,其香港私人银行业务的收入增幅高于该公司全球财富管理业务部门负责的其他地区。

  中国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同样也增加了在内地开设工厂或从事经营的新一代富有企业家数量。他们通常忙于企业管理,没时间照管自己的投资。“我们的一些最佳客户是更为低调的企业家。”摩根大通私人银行董事总经理Michael Fung说。该行服务的超级富豪,平均资产净值达2500万美元,平均流动资产逾1000万美元。

  与那些通常拥有多种私人银行关系的典型亿万富翁不同,中国内地企业家更倾向于认准一两家银行,为这些客户服务给私人银行带来的利润空间也有可能更高。

  而香港地区典型的投资者由于不想承担任何公司风险,通常会同时持有4个银行账户: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欧洲,一个在花旗或摩根士丹利这样的美资银行在香港的分行,还有一个在瑞银集团或德意志银行这样的欧资银行的香港分行。

  香港财政司长唐英年认为,随着中国富人对财富管理服务需求日增,作为中国窗口的香港,金融市场最先受惠。香港由于有超过2000名财务策划师,比例在亚洲地区最高,所以在竞争上存在优势;此外,“香港拥有有效的税务政策,有助本地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

  近年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不断调整和强化吸引资金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全球30家主要的私人银行到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同时大量欧美和亚太地区的金融机构的私人财富管理部门也在这里开展业务。

  尽管新加坡金管局的发言人声称并没有刻意寻求吸引避税者,该国实际上采用了各种方法吸引有钱的外国人。根据新加坡2004年修订的法规,资产额不低于1220万美元的外国人如果在新加坡的一家金融机构存入310万美元,就能申请新加坡居民身份。这些外国人还能使用这310万美元中的120万美元,在新加坡圣淘沙岛受政府支持的一个度假村住宅项目中购买房产。新居民能享受新加坡大约20%的所得税税率(但美国人不管居住在哪里,都要受美国所得税法律的约束)。

  欧美调查机构认为,大量的私人财富流向新加坡主要得益于2005年7月起欧盟针对瑞士而推行的储蓄指令(European Savings Directive)。这项条例使得存放在欧洲离岸银行的资产被征收15%的预扣税;到2011年,这一比率将升至35%。相反,新加坡对所有非“常驻个人”的海外收入,以及利用金融工具在新加坡的投资收入均免征赋税。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新加坡向来都是东南亚以及亚洲华裔富豪私人资金的避风港,欧洲资金的流入并不明显,大概只占总资金的10%左右。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金融业发展署执行署长黄南新(Ng Nam Sin)表示:“新加坡主要还是一个亚洲资产中心,大约80%的私人资产仍然来自亚洲,其中印度及中东地区客户对新加坡的兴趣日益浓厚。”

  财富管理公司进入

  中国市场的战略各异

  中国的富裕人士数量众多(32万人),其富裕程度居亚太地区第二位,人均金融净资产500万美元,而亚太地区人均净资产为320万美元,全球为380万美元。亚太地区29.1%的超富裕人士(拥有3000万美元金融资产)在中国,大多分布在离上海、北京和广州较近的沿海城市。

  尽管中国市场很具吸引力,但由于管制严格、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人才聘用问题和企业知名度较低,国外财富管理机构进入中国会遇到很多障碍。

  像世界其它地区那样,境外银行业通常在境内银行业出现几年前已开始发展,财富管理机构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建立客户基础、了解市场。由于境外银行业尚未开放,外国银行集中力量研究不同进入境内市场的方法。从2006年12月开始,合格的外国银行便可以对中国零售客户开展人民币业务。据称,中国银监会很快将要求此类外国零售银行首先在中国组建合法公司,注册资本要达到1.25亿美元,同时出示3年的外汇业务经历和两年的盈利记录。尽管如此,由于资本管制和人民币的不可兑换性,境内银行依然不能完全进入境外市场。此外,本地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金融衍生产品的数量也很有限。

  对于开拓中国境内市场的外资银行来说,确定合适的发展速度是重要的战略决策。培养有经验的员工对占有市场份额至关重要,但要取得显著效果,需要进行大量投资,也增加了人员流失的风险。有些银行会争取“先动者优势”,通过品牌和市场的猛烈扩张,抢夺市场份额,而另一些会尝试“精品店”模式,实现有机增长,注重利润和声誉。

  先进的方法会产生更大的市场影响,但由于中国缺乏有经验的财富管理人才,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因此,招募和培训员工会引发高额成本,还需要国际专家传授经验和课程。而且,当新的市场进入者获得了经验,而其他外资(及本地)银行也在扩张财富管理业务,怎样留住员工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另一个进入市场的途径是通过战略投资和合作与当地财富管理机构结盟。外资在中资银行的持股上限为总股本的25%,单一外国投资者的上限为20%。近期,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瑞银集团(UBS)斥资2.19亿美元收购了北京证券20%的股权。

  摘自美林集团和凯捷咨询公司《2006年亚太财富报告》

[上一页] [1] [2] [3] [4]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