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4日07:22 证券时报

  抑制资产泡沫首先要金融业去杠杆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抑制资产泡沫,严防企业资金脱实向虚。有的专家分析说,抑制资产泡沫,主要是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不过,笔者认为,眼下,抑制资产泡沫,首当其冲还是要致力于金融业去杠杆,防风险。

  金融业本质上是高杠杆行业

  金融业本质上是一个高杠杆行业,无论是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都具有比普通工商企业更高的财务杠杆比率,即高资产负债率。这是由金融企业经营产品的特性决定的。与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相对应的是金融产品的高杠杆化。期货、期权等场内衍生品采用保证金交易的方式,而通过工程技术创造出来的柜台交易品种如信用违约掉期、利率违约掉期、股票违约掉期等具有更高的杠杆化比率,而且这些柜台交易品种价格不透明,不接受监管机构监管,对手违约也同样风险巨大。8年前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就是由于金融机构盲目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对风险的应有防范,特别是对场外交易市场(OTC)产品的高度投机造成了过高的杠杆比率,使得资本难以覆盖投资失败的损失。

  高杠杆化致使金融机构财务报表的内在脆弱性很高,一旦资产价格逆转,就要对资产进行减值;而资产减值一旦超过安全边界,金融机构就会面临破产的风险。比如美国的AIG、“两房”、雷曼兄弟等。杠杆化使得美国整个金融体系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抵抗能力变得非常脆弱,金融业相对于实体经济增长明显膨胀过度。所以,从2009年开始,美国金融业开始了艰难并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而金融去杠杆就是针对过往金融杠杆化所带来的金融机构脆弱性和过度发育的一种矫正和修复,就如同“挤脓包”,是一个特别痛苦的过程。去杠杆导致美国金融资产持续收缩和流动性紧缩,美国经济也因去杠杆遭遇多方面影响。

  我国金融业加杠杆累积违约风险

  再看我国,这几年的严酷现状是在金融业加杠杆。在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的情况下,银行作为间接融资的主要中介,可以说在完成信用转换的同时,也将全社会大部分债务违约风险积累在自己身上。除了目前直接存在于银行体系中的98万亿元贷款外,其资产负债表外的理财产品所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换句话说,目前的银行业杠杆远高于其报表披露的程度。而银行体系所累积的这种社会债务风险,在危害自身安全的同时,对社会整体经济去杠杆也形成制约。更有甚者,借助不断加杠杆所带来的畸形高回报,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流向金融业,导致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券商等机构互相联手,通过一些资本运作平台,大肆轮炒上市公司股权、炒卖优质实体企业。

  今年一季度,随着股市和楼市回暖,部分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又开始放大配资杠杆,据报道,相比场内融资1∶1的杠杆比例,场外杠杆动辄为1∶3至1∶5的配资比例,网络配资最高比例达到15倍。特别是从股票的 “场外配资”,到房产市场的“首付贷”,再到“私募基金+P2P”,P2P网贷似乎成了万能的“资金泵”,可以与任何的金融产品和资金需求对接。P2P网贷被冠以“普惠金融”,金融“脱媒”的同时,却被戴上“高杠杆”的帽子。而金融市场各类违规配资加杠杆的异常敏感,却对市场产生了助涨杀跌、推波助澜的作用,风险极大,传染性极强,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稳定乃至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整个国家金融泡沫及所积累的、随时有可能被引爆的风险,已足可与国内房地产泡沫等量齐观。偏偏我国当前恰好就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以及金融综合经营的形势下,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投行等业务边界在逐步模糊,行业跨界以及“穿透式”经营势不可挡,资金通道正在逐步打通,资产配置与管理逐步覆盖更加广泛的金融资产领域,加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助推作用,一个重要的金融事件或金融现象,就会导致其风险的传递会瞬间蔓延开来。

  金融业必须做去杠杆的“领头羊”

  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下大气力去杠杆,而金融业又必须要做去杠杆的“领头羊”。

  首先,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并执行管理层的去杠杆政策。5月以来,在信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管理层一系列剑指金融业去杠杆的监管举措密集出台,对银行理财、票据、资管及基金子公司的监管不同程度的升级。特别是7月下旬以来,从证监会“资管八条”的推出,到银监会银行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的下发,一系列重磅政策均是监管层收紧金融杠杆政策的延续,旨在扭转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抑制资产泡沫,促使金融业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其次,金融机构去杠杆,不应只是控制杠杆率、满足资本充足率等硬性指标,而是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尤其应当审慎对待公允价值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良性作用,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化解金融机构高负债、高杠杆带来的隐患。

  再次,谨防地方金融去杠杆异化为间接加杠杆。目前,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高企之下,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优质资产因陷入互保和联保中丧失流动性,地方政府主导成立的地方版AMC(俗称“坏账银行”) 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旨在给商业银行减压。尽管成立地方版AMC存在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我们依然要明确认识到,地方不良资产的重组和处置,无论是主体身份的确立,还是具体操作的路径,均应该严格遵循市场化的路径,谨防地方金融去杠杆异化为间接加杠杆。

  还有,从战略视角看,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近期“一行三会”等出台一系列加强银行委外、理财产品、资管、影子银行、P2P、众筹等新政,反映出管理层正在朝着加强穿透式监管、实质重于形式、加强风险资本监管、限制影子银行扩张、防范无序违约等降杠杆的目标推进。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一定能在加强金融综合监管、确保金融机构平稳降杠杆方面起到重要的体制机制作用,也一定能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宋真真 SF020

相关阅读

消费需求不足不能怪老百姓

今年我们讲转型,讲升级,对企业界来讲,发生的最好的时间点是什么呢?需求旺盛的时候,大家都要买东西的时候,企业转型就很容易,如果东西卖不掉的情况下,让老板转型,转到哪儿去呢?

滴滴Uber合并是赤裸裸的垄断

滴滴和Uber中国的合并虽然有其新兴行业的特殊性,但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凡是抑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市场集中都应接受反垄断审查,并以实际行动证明没有损害公众利益。

中国经济不可能存在U型反转

因为我们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和20岁至29岁的刚需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之后,支撑我们总需求能够比较旺盛、处于扩张状态的基本周期失去了,这个问题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看到,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客观存在。

中国正成为全球绿色金融领导者

全球绿色金融的崛起,得益于中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证券化的高速发展,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正在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领导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