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远
8月以来A股跌跌不休,救市之声此起彼伏。其中最容易得到认同的观点是,A股的熊市是市场制度缺陷造成的。比如核准制的IPO行政色彩过浓,导致一、二级市场脱节,股票估值不合理,使得A股市场无法成为投资的好去处;又比如,保护中小投资人的机制太薄弱,市场充满信息不对称的交易;又比如监管不严,投机大于投资,造假风盛行,致使A股市场成了典型的良币驱走劣币的市场,还有上市公司分红过少,至今还没健全退市机制,以及即便有了转融通还是无法做空交易等等。
上述说法,没有一条说得不对,没有一条不是A股市场的痼疾,没有一条不是亟须改进的。尽管如此,完善制度的根本需要和A股的救市需要毕竟还是两回事。
道理简单,市场有其自身的长短周期,制度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个约束性条件,尽管高度重要,尽管是基础性的和根本性的,但市场的周期却不是由制度决定的,所以也不能靠制度来预期。制度的制定者从来不可能是市场的预言者,牛市不是靠政府的积极努力就可以造成的,就像熊市也不是政府不关心股市的结果一样。
制度建设对市场及其运行而言,首先要做到的是公平和平等。无疑,就这点而论,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都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其次,制度要保证的是参与市场交易的人有足够的投资自由;最后,最为重要的是,制度要能有效限制政府在股市里的权利,要能保证管理机构尽量少干预,至于监管则应适时、适度。就宏观而言,制度的目标从来就不是针对市场运行趋势的;就微观而言,完善制度建设始终与股市的怎么交易(公平、平等)有关,而与投资人会不会积极投资无关——这是投资人的权利,是投资人的自由。当然,糟糕的制度显然会降低投资人的积极性,尤其是不公平、不平等的制度。
总而言之,制度是市场运行健康与否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制度不能决定、改变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尤其不能杜绝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释放,就像人类无法控制自然灾害那样。即便在制度相对完善和全面的美国市场,股市也有人类无法遏制的长、短周期波动,这样的周期波动既会是骤然来临的股灾,也可能是难熬的漫长熊市。
比如,稍远点的有1987年毫无来由的、时间较短的以暴跌方式产生的华尔街股灾;稍近些的,有诸多投资人预期之中的、产生于新世纪之初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漫长熊市,它造成了纳斯达克(微博)指数至今都没有恢复到第一代互联网霸主风云激荡的时代(纳指2000年创下了历史最高5048.62点,2008年跌至1386.42点,现在则在3000点左右徘徊);更远的有1929年的股灾之后漫长的熊市,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道琼斯指数才重回20年前的高度。
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跌宕起伏,美国股市才逐渐成熟。对比美国股市,沪深A股市场实在是太年轻了,就主板蓝筹指数而言,道-琼斯指数的编制已有了116的历史,而A股指数编制的时间仅20年,尚未经历过一次长达20年以上的熊市(1929年后的20年)。沪深市场所经历的最长的熊市可能就是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那四年。因此之故,中国的投资人也好,监管层也好,可以说,都还没有熬过真正长久的熊市的经历,接受过如何在漫长的熊市里理性地对待股市的锤炼。
说实话,股市发展的历史,从来就不是一部救市成功的历史,而是一部发现市场周期、防范市场风险的历史。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获得的最大利益,不是在牛市中不断赚钱,而是不断地纠正人们在股市运行之中的愚蠢和自大,如同自然灾害后的重建那样,不断调整我们如何看待股市,又如何参与股市的机制、观点和方法。
完善制度属于宏观环境的改善,毫无异议,这不仅需要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鼓与呼,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而水到才能渠成,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耐心和耐力,与其说这样的建设和完善是救市,还不如说是管理层的日常工作。
假如熊市里有拯救行动,那也不是政府的职责,而应该是在微观方面,每个具体投资人的自我行为。这需要每个投资人树立理性的态度,找到合适自己的投资方式;需要每个投资人自己总结经验。因此,这样的拯救行动,是投资人自身努力,付出辛苦汗水的结果。不明白这点的人,即使运气好,看到了天上掉馅饼,恐怕也吃不到。那些在大牛市里也赚不到钱的投资人,要明白这个道理。
(作者系独立财经观察人士,知名专栏作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