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增速7% 稳增长政策有望加码

2015年04月16日 07:23  证券时报网  收藏本文     

  编者按:2015年一季度,无论是持续低迷的CPI、PPI数据,还是出现负增长的用电量指数,或是出口、投资和消费增速三驾马车的集体下滑,以及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工业生产增速也跌至多年以来新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在多个指标中得到体现。

  中国经济会如何发展,这不仅攸关中国的未来,也攸关全球经济的表现,读懂经济数据蕴含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

  与预期一致,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至7%。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符合此前机构等多方预期。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

  分析人士指出,数据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中国从去年至今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将逐步显效,二季度经济增速将企稳回升。

  数据回落符合预期

  “一季度经济速度的回落应该是在预期之中的,经济从增长指标来讲没有滑出合理区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由于处在“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新动能体量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的消退带来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认为,这个数据是在意料之中的,跟去年第四季度的7.3%相比,下降0.3个百分点,还是有一定的下行压力。

  尽管基本面属平稳合理区间,但投资、出口、消费不同程度的疲软和回落仍然彰显着稳增长的压力。数据显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3.5%,增速比1~2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3月消费增速为10.2%,增速也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同期,工业生产增速也由2月份6.8%大幅回落至5.6%。

  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6%,进出口增速双双下滑;一季度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下降约9%;3月CPI同比仅上涨1.4%,物价继续处于低位;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4.6%,连续第37个月负增长。

  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一季度宏观数据也反映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在下降,亟需通过改革开放从供给端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要以改革为主线,辅以必要的调控政策,解决好经济增长中的短期困难和中长期结构性矛盾。

  二季度经济有望企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14日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说,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但目前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

  欣喜的是,从第一季度的数据中也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到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增加值7770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60292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72605亿元,增长7.9%。

  上述数据中第三产业增长7.9%是亮点,这一数据虽然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但高于去年同期的7.8%,说明互联网创新带动的服务业正在增长,这部分产业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张立群称,目前经济在触底过程中,不必过于担心,今年宏观经济运行可能呈现“低开稳走”的基本格局,3月份及二季度后,经济会向稳中向好的方向发展,二季度数据可能好于首季。

  “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出台和落地,二季度以后经济会企稳。”温彬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说,从经济金融中长期发展和结构调整方向看,继续着力推进产业、区域和融资三大结构调整,或将成为助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三驾马车”。

  稳增长政策将加码

  另外,可以确定的是,从一季度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来看,决策层稳增长的决心不容置疑,决策层希望中国经济是持续的增长而不是之前依靠投资或出口的“单条腿走路”,因此稳增长力度将加大。

  梳理之前的政策发现,过去三个多月里,央行[微博]已经连续两次调整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给经济注入了充裕的流动性,但政策效果不可能马上显现,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

  对于下一步政策上的调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认为,下一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微调。比如在货币政策上,可以多投放信贷。目前情况看,民间企业想进行投资,但还是受到资金紧张、融资困难问题的制约,表现为到位资金增长明显慢于投资增速。

  另外,在财政上,政府应该加快资金的拨付,可考虑适当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当然也要消除投资方面的一些阻力,使得那些计划已核准、资金已到位的投资项目能够尽快开工、尽快建设。”张永军说。

  温彬则认为,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或货币政策调控。就货币政策而言,继续降“三率”稳增长仍是必要之举。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文章关键词: 分析师指数能源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李克强:上网费用太高了 网费大调查
  • 体育欧冠-苏神两球梅西助攻巴萨3-1 拜仁1-3
  • 娱乐梅艳芳哥哥长肿瘤 四兄妹三人患癌去世
  • 财经李克强:不希望看到人民币继续贬值
  • 科技诺基亚166亿美元收购阿朗PK华为
  • 博客夫妻赴美穷游不买保险的惨痛后果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美女教师任性辞职:世界那么大想去看看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谢逸枫:恒大无理由退房是个高明炒作
  • 张明:中国没有出现通货紧缩
  • 马光远:经济靠什么走出冬天
  • 宋清辉:股市应该避免“疯牛病”
  • 叶檀:小卖家不能赢利的电商如何生存
  • 陈思进:从黄金美元到石油美元
  • 易宪容:A股开户暴升对市场的意义
  • 徐斌:通缩预期与全球疯狂泡沫共存亡
  • 冉学东:政策性金融为何总成为唐僧肉
  • 叶檀:存款被迫从银行搬到证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