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晓:M1回升凸显当前经济底部特征

2014年03月13日 01:35  上海证券报 

  今年刚过去的两个月,我国的货币、信贷组合再度呈现“宽信贷、紧货币”状态,估计这样的格局未来还将延续。经济在低增长水平上运行,货币流转速度就相对较低;再加上货币当局防范和化解风险、规范市场的措施,今年货币乘数将在现有水准上保持平稳,不太可能持续大幅提升。

  □胡月晓

  在现代信用货币体制下,信贷过程就是信用货币创造过程。长期来看,货币和信贷增长在趋势上呈现同步变化关系,但在短期变动幅度表现上,却依经济形势、货币环境而有不同组合关系。从信贷、货币同比变动的组合来看,两者间黏着一致变化的时期很少,或者说同步变化不是持续状态,同步只是过渡形式。货币、信贷同比变动关系的组合,通常呈现以下两种状态:货币增长持续高于信贷,或者信贷余额增长持续高于货币增长。前者称之为“宽货币、紧信贷”组合,后者称之为“宽信贷、紧货币”组合。

  一般而言,在经济形势较好时期,货币、信贷间增长组合状态会呈现“宽货币、紧信贷”。其背后的经济逻辑是,在经济周期性回升或繁荣时期,企业经营回暖,商品流转加速带来了货币周转速度的上升,因而在同样的信用创造即信贷增长下,货币增长会更快。

  导致货币、信贷间不同组合的直接因素,是货币乘数差异。“宽货币、紧信贷”时期通常是经济活跃时期,货币流转较快,因而货币乘数也较高,比如2004年至2005年间的货币乘数就明显要高于一般水准。而在“宽信贷、紧货币”组合状态下,除非信贷增长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回升,经济低迷下商品、货币流转通常都较慢,货币乘数也就相应低于常态水平,比如2011年“宽信贷、紧货币”时期的低货币乘数现象就是如此。

  今年刚过去的两个月,我国的货币、信贷组合再度呈现“宽信贷、紧货币”状态,笔者估计未来将延续。依据是,首先,今年中国经济运行仍处“底部徘徊、有限复苏”阶段,经济增长将延续窄幅波动特征;其次,货币政策在中性偏紧格局下,监管注重“防风险”,信贷、货币增长注重“调结构”,这意味着当前的信贷高增长态势仅是季节性的,不会持续。总的来说,经济在低增长水平上运行,货币流转速度就相对较低;而货币当局防范和化解风险、规范市场的措施,也抑制了货币在金融体系间的流转。所以,今年货币乘数将在现有水准上保持平稳,不太可能持续大幅提升。

  货币波动受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很大,所以,从货币结构(M1-M2)变动中可以观察一国的经济起落。我国的货币变动主要体现为M1的变动,从流动性的结构分布看,M1的货币活性显然要高于M2。M1的构成主要是现金和企业部门的活期存款;M2为M1加上居民储蓄和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比较稳定,企业活期存款则受经营活动状况的影响较大;当经济景气较好时,企业经营比较活跃,M1的增速至少会与M2保持同步的增长态势,在经济景气接近到达繁荣阶段时,M1将显著穿越M2上升,这就是所谓的“货币金叉”。在经济处于下降通道中时,新增信贷所创造的货币将通过各种渠道,逐渐演变为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等各种形式的沉淀通货,货币流转速度下降。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信贷和信用货币的创造进程受到货币当局的控制和调节;因此,在经济低迷时期,M2通常也会表现稳定,但体现周期阶段特性的M1仍然会持续下降,如1998年、2001年、2003年。我国实行出口型经济发展模式1998年至2001年期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和美国“911”事件冲击,我国的出口增长暂时下降,导致了当时我国出口型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速的放缓。而今年2月M1大幅反弹,则反映了经济底部运行的特征,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率再大幅下行的概率已不大,未来或将延续平稳为主的特征。

  今年以来,我国信用违约事件在增多。市场对此已基本达成了一致共识:经济继续底部运行,微观经营的财务状况可能还会有恶化;货币由松转紧,将导致资金利率上升,甚至有可能超过正常经营利润;偏紧货币和监管规范,使得以往的偏门融资手段难以施展。看2013年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报告,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上浮比例,自2013年9月起持续下降,至12月降为63.4%,与年初基本持平,比8月最高点67.8%下降了4.4%。

  从融资行为的实际操作角度来看,信贷、债券和信托三大融资领域的风险分布是明显不同的,在通常情况下,安全等级由高到低的次序分布为债券、信贷、信托。这种等级分布,是由我国的监管安排、融资规模、市场容量和投资者结构等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信用风险等级分布格局说明,当前我国信托领域率先出现的信用违约事件,可能还只是个开始。我国信用风险暴露将依次发生于信托、债券、信贷领域。据此笔者认为,3月初债券领域出现的违约事件,可以视作我国信用风险暴露进入了第二波。

  面对风险压力上升的局面,商业银行已在经营中加快了业务调整的步伐。首先是压缩风险最集中的房地产相关领域的贷款。出于对信贷收缩和泡沫破裂的自我强化机制担心,虽然各家银行在同一时间齐声宣布对房地产信贷政策不变,但实际上,各家银行都是在名义不变的情况下,收紧了信贷。其次是调整对信贷投向结构,压缩产能过剩行业以及债务风险明显上升行业的贷款。商业银行信贷调整的结果,是信贷出现了经典的“移向质量”格局。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相关行业企业经营困难,信贷需求变弱的直接结果。

  (作者系上海证券研究所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正直播马来西亚航空飞机失联事件 专题
  • 体育亚冠迪亚曼蒂世界波恒大1-1 人和连败
  • 娱乐奶茶妹妹起底:5任男友有才又有财(图)
  • 财经专家:老龄社会养老吃饭靠国家改善靠自己
  • 科技打车软件“后补贴”时代:惯出来的市场
  • 博客马未都:写给下手打狗的人(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90后美女高考状元开情趣用品店(图)
  • 陶冬:余额宝革命加快利率市场化
  • 叶檀:上交所找不到北 不靠谱突围
  • 皮海洲:A股发求救信号 救还是不救
  • 郭施亮:该不该鼓励优先股?
  • 华生:土地制度改革的焦点分歧
  • 吴晓波:北京没有“纸牌屋”
  • 水皮:T+0是谁的救命稻草?
  • 董少鹏:一行三会掌门人为何携手答问
  • 徐斌:地产不崩 天下无忧
  • 叶檀:警惕实体经济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