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当前中国金融战略选择的思考(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 09:23 经济参考报

  2007年初的两会后实施了中国历史上较大规模的民生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实行全民低保、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教育、住房和医疗以及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措施深得人心,增加了低收入阶层人民的收入,导致内需迅速扩大。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0346元和33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和14.8%,增幅分别较去年同期高3.2%和3.4%。这是中国过去20多年来首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超过GDP的增长。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11个月增长16.4%,创下了1996年来的11年新高。据测算,2007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7.0%,虽然低于投资4.6个百分点,但较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要高出15.6个百分点。可以说,2007年两会的民生政策,客观上启动了内需,扣动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扳机。内需扩大初期物价上升是必然的。如果此时增加消费品的有效供给,物价(剔除国际冲击因素)就会回到正常的状态。如果此时采取总需求措施,压缩信贷,就有可能减少有效供给,使价格上升。因为,在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中,信贷压缩极有可能是压缩生产性流动资金。大项目资金短期压不下去,大企业银行也不想失去大客户,最终是压缩大量的中小企业的生产性流动资金。在需求呈现刚性的情况下(因为这种需求是民生政策的结果,是中国经济扩大内需的需要),对供给的压缩就会使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会迫使调控部门进一步压缩信贷,物价会进一步上升,并会使成本上升,形成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最终可能会形成经济滞胀。

  2、采取供应学派的主张,强化总供给管理,通过增加有效供给降低物价,增加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是可行的。

  物价上升可以视为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政策都应当转移到增加有效供给上来,特别发展中国家由于总供给曲线不同于发达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增加供给消除物价的上涨。在尊重这种客观历史必然性时,就会使我们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当前的物价上升,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例如,可以通过增加供给和资源输入,利用这种时差,占领世界市场份额。可以用大量的外汇储备收购国外的资源、土地、引进优秀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用于中国扩大内需,增加有效供给。我们不能天天讲扩大内需,等到内需真正扩大了又因为物价的上升害怕内需的扩大。通过增加有效供给,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使中国成为2008年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于陷入衰退的世界经济来说将有十分重要的国际经济意义,应当说中国加快发展对全球经济有很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我们不能通过增加供给加快发展去解决通胀问题,不但会使中国失去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还会因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使国内经济进一步恶化,使国家经济进一步受到更大的损失。

  3、既增加有效的供给又压缩一些不合理的需求是可以选择的政策取向。

  只要我们因势利导,把总供给管理与总需求管理有机结合,用科学发展思想引领宏观调控,增加有效供给,压缩不合理需求,就能化不利为有利,使经济形势发生有利于我们的转机。反之,如果忽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规律,采取“堵”的方法而不是“疏”的措施,或者忽视中国强大的生产力,削足适履,就会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酿成经济“滞胀”,并失去中国经济千年不遇的发展战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