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解构德隆》:取舍战略 企业做强做大的迷思(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 21:09 新浪财经

  “强”与“大”之争

  在竞争性环境中的企业始终摆脱不了“大”的诱惑,因为在中国的环境下,“大”可以占用更多的资源,例如政策、资金、项目等等。

  郎咸平教授认为:在一个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试图通过做大而做强,它的命运就是一个失败的开始。郎咸平教授拿华润、北京控股和青岛啤酒三家H股的企业作了案例分析,在今天中国竞争如此激烈之下,要做大就可能造成成本失控、管理失控、投资失控,北京控股、青岛啤酒都是在扩张中成本大幅上升,而资本利润率却在急剧下降。

  虽然德隆没有透露具体的投资额,但可想而知,收购这么庞大的资产需要动用多么巨大的资金,完全依靠德隆的自有资金是不可能的。德隆国际截至2003年6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显示:总资产204.95亿元,净资产18.79亿元,仅仅只有8%的“资本充足率”。前几年我国经济环境较好,德隆的信誉、品牌和实力又引来了很多的合作者,诱惑太多了,难免出现扩张过快的现象。在面对众多机遇的时候,德隆是有些贪多求快,以致对于宏观环境的变化预计不足。在企业大规模扩张的同时,需要面对的是高昂的融资成本、快速增长的管理成本,而产业整合的效应又必须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后才得以显现,于是德隆的现金流便出现了问题。而一旦融资渠道不通畅,企业越大越难以转动,再大的企业也抗不住现金断流,近年来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大公司破产不正因为这样吗?德隆所涉及的包括机电业、汽配业、食品业、建材业、农牧业、矿业、流通业、旅游业、金融业等多个产业中,企业规模大了,造成现金流十分紧张,而企业并没有因此做强。

  比较沿海发达地区的华为、万科、万向、正泰、德力西,包括不发达地区内蒙古的伊利、蒙牛、仕奇、鄂尔多斯等经营的企业,其主业清晰,产业结构合理,只有在主业能够在短、中、长期都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的情况下,企业有选择的进入其他产业。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必须明确自己的主业是什么,而后全力在这一领域内做专、做精,这是企业做强的必要基础。企业做到本行业的最强之后,才能够长期持续稳健的发展。所以说,企业必须沉静下来,专心致志经营自己的主业夯实基础,做精做专,全力发展。

  企业战略的精髓在于选择,在两难的困境下,企业必须做出痛苦的取舍,壮士断臂。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够很轻松地得出同样的结论,这样的选择不可能形成战略优势。正所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做强做大本身就隐含一个战略选择。因为既大又强只是一种理想状况,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大”与“强”的选择问题上,许多企业家的思路可能还是迅速做大,然后期望可以做强。却缺乏战略上的积极安排,这种期望往往会落空。企业大而不强,中国民营企业已有太多的迅速膨胀,然后又迅速崩溃的案例。大而不强,就会陷入“自弹自唱”、“自娱自乐”的困境之中。其实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做强才是根本。做大不过是结果。只有强的企业才会真正做大。一个企业最终能否做大,要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如国家宏观环境、经济总体规模、社会资源、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状况及行业本身的特性。一个强大的企业,必然会逐步发展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规模。这个规模可能很大,也可能不大,因为最合适的规模是由企业所在的行业特性所决定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佛商学院西蒙教授写的《隐形冠军》才会有醒世的借鉴意义。因为的确有一大批不大却是很强的世界级企业,他们在自己特定的领域里已经达到了最佳规模,同时占据了霸主地位。盲目扩张只会降低效益,带来失败。一味求“大”是很危险的,虽然有时为了抓住机会,需要迅速做大。但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做强有完全不同的要求。同样的理由,“做百年老店”应该是企业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不应该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就像人一样,有一个自然循环生长的周期。虽然企业家的使命是尽可能的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但是与自然生态和物种一样,要有一个选择和淘汰的过程。过于关注延长生命反而是舍本逐末。最重要的依然是保持一个企业健康的良性的发展。做强自然能够做长做久。但是当一个行业走到尽头的时候,处于行业大环境之中的企业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转型的话,也会由于历史使命的终结而被环境的变化所淘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