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德隆》:德隆败因的几种论说(7)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 20:32 新浪财经 | |||||||||
类金融控股说 这主要是郎咸平的观点。郎咸平认为,德隆败因在于透过“类金融控股公司”实施多元化经营、强化实业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发展模式。资金链条的紧张是其发展模式和经营策略的必然结果,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只是德隆问题爆发的催化剂而已。德隆的发展模式具有内在的缺陷。
德隆的战略目标无疑和其他民营企业一样,是要“做大做强”,其模式是以产业和金融为两翼,互相配合,共同推进。但是,实业与金融毕竟性质不同,实业整合效益的速度,总体上说无法跟得上金融扩张的速度。因此,这就产生了结构性的差异。风险的把握,完全在于其两者之间的平衡。德隆败亡由此注定。 性格叛逆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无疑是2004年风头最劲的学者,他在质疑德隆、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连续批判了这些明星企业后,突然在全国普通百姓中名声大噪,他同时拥有“郎监管”、“斗士”、“商人”和“疯子”的绰号。然而就在民众对郎的学术造诣越来越津津乐道,也希望他能进一步担当起“防止社会分化”责任的同时,这位在台湾服过兵役,当过记者的中年人却没有提出一个行之有效,或者逻辑严谨的解决方案,他建议强化监管、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思路也缺乏可操作性,选择了“有漂亮开局,但后劲乏力”的表演方式而匆匆收场。 尽管,关于德隆的败因有各种各样的分析,但我们认为,德隆之亡有其所究:受我国的道德信仰制度、民主宪政、经济政策、金融体制、文化体系的系统构建缺漏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内生元素——多元化结构的失调、总体战略幻梦、唐万新个性化冲突、公司治理缺位和企业文化熵变则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德隆之死是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系统集合的结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