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辣评

  招商银行火了——

  沾上乐视,想不火都难。

  就在前几天,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在股东大会上坦陈乐视危机根源。一个令所有人质疑也令他自己没有答案的问题:公司获得的融创150亿元战投资金,原本经过测算后足以弥合资金缺口。但资金到位之后,危机不仅没有解除,反而比之前还要严重。到底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钱都拿去还金融机构了,而不是投到业务中去了。

  还钱给金融机构,那叫抽血;把钱投到业务中去,那叫造血。造血意味着生机,抽血过多则会死人。

  贾跃亭被抽了多少血?他卖老股所得97亿元,但累计偿还给金融机构的贷款就高达150亿元。这就意味着,大量经营性现金也被逼抽出来应付金融机构的集中挤兑。

  短短四个月,乐视150亿救命的资金被金融机构拿走——什么?还想再借?

  他们捂紧钱袋子,然后要求它还更多的钱。

  “到期还钱是理所应当。”贾跃亭说,“但当公司陷入困难之中时,是不是有别的策略可以让我们获得金融机构的信心,甚至是支持?”

  贾跃亭太天真了——

  不仅地产商没有留着道德的“血液”,银行更没有。

  一年前,乐视还如日中天。招商银行找到乐视的高层,极尽所能地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但一转眼,乐视流动性危机爆发。昔日的大客户既然今非昔比,那还不落井下石?

  他们也听到了贾跃亭的公开喊话,也看到他正在处置旗下资产。但想缓一缓还钱?不行!

  债务还没到期?那不是欠息了么!

  他们先是向法院申请了财产保全,然后再悄悄给媒体爆料。瞬间消息铺天盖地,媒体迫不及待地开始为乐视唱“挽歌”。

  其实从后来双方对外部的回应来看,情况不算危急。因为第一,乐视的抵押物足以覆盖债务本息;第二,双方也完全有通过沟通协商解决问题的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招行为何要采用这种极端形式来逼迫乐视?要知道,仅凭“冻结”二字已经足够制造恐慌,这会给已经身处危机中的乐视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做企业难,做实体产业更难。

  贾跃亭自找苦吃,明明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玩玩轻资产就算了,非要进军智能硬件。

  从电视到手机,从手机到汽车,一路越走越重。步步都是风口,步步也都是刺刀见红的硬仗。

  他的背后,不再仅仅是明星与员工,而是整个智能制造产业链。乐视的兴衰存亡,与整个电视与手机产业链上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除去少数如富士康、TCL等巨头,他们中的大多数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属于位于产业链条末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的背后,是成千上万名劳工与家庭。

  被金融机构抽走的经营现金,本来应该是支付给他们的。贾跃亭以为金融机构会允许他还旧借新,却没想到对方只想杀鸡取卵。

  在股东大会时抛出那个问题,是他以为自己还有选择。但招商银行这几招下来,贾跃亭应该明白他其实没有选择。

  乐视会成为第一个被银行干掉的互联网+实体经济样板么?

  之前实体经济还抱怨互联网公司让他们的日子不好过。但现在他们发现,除了金融机构,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与在流动性危机中苦苦挣扎的乐视对比鲜明的,是2017年一季度招商银行高达35%的净利率水平;与整个实体经济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融业的过度繁荣。

  权威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远远超过美国和日本;其净利润占GDP的盈余比重,也远远超过美国。而中国实体经济却面临成本加速、营收减速,税负过高以及人工成本飙升等诸多经营上的巨大压力。同时,实体经济还要承受居高不下的融资成本甚至是在危机时釜底抽薪的压力。2016年,银行对其它产业的债权增长已经超过50%,其中实体经济部分增幅仅有7%。

  在货币宽松时,银行与房企联手推动房地产价格轮番上涨,全民买单后双方分享巨额利润;在货币紧缩时,银行带头最先挤压民营企业,实体经济一片凋零甚至被迫出走。结果就是“美欧经济先后复苏而中国经济持续衰退,美欧股市先后走牛而A股长期震荡。”

  无数人感慨于乐视的危机——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但乐视只不过是一个缩影,它是第一个开始用互联网去升级实体产业的公司,它也是最先因为金融机构的集体挤兑而濒临窒息的一个。

  如果有一天乐视真的破产,不是因为创始人格局不够、不是因为产品质量不如竞争对手、不是因为员工战斗力不够、更不是因为公司或者产业走入下行周期……仅仅是因为,它是被银行带头挤兑而死——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这也许会成为中国近十年互联网发展史上,最荒凉的笑话。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