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30日18:54 21世纪经济报道

  两天前,上交所一纸公告,让ST慧球涉及重大诉讼事项未披露情况浮出水面。这个消息,对面临信披失控、实际控制人存疑、并且被强制ST的慧球科技来说,又一个麻烦降临。

  9月30日下午,ST慧球回应:“对于近期涉诉事项,公司之前并不知情,无处求证,无法核实”,其还指出上交所对信披监管存在双重标准。

  ST慧球同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已经于28日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申请,准备对上交所提起行政诉讼,要求上交所撤销今年9月9日对公司的ST处罚。”而法院已接收相关立案材料。

  而相隔一天后的9月29日,ST慧球收到上交所书面函,其公开谴责“公司董事长董文亮等现任董事会成员五年内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ST慧球:涉诉事项“无处求证,无法核实”

  “上周五(9月23日),上交所监管员电话告知公司涉及重大诉讼的事,要求公司进行公告,但对方只给了一份民事诉讼书,在此之前,公司没有收到过法院的应诉通知书,也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ST慧球董秘陆俊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ST慧球强调,因上交所公告披露平台需上传法院应诉通知书,而此前没有收到相关文件,所以无法进行公告。直到本周二(9月27日)收到上海高级人民法院邮寄的应诉通知书,才对此事进行公告。

  “我们不是不公告,只是涉诉事项无法求证,无法核实,所以才在近期公告”,陆俊安解释。

  至于此事涉及的上海躬盛、ST慧球原股东顾国平及顾国平旗下公司上海斐讯之间的股权转让纠纷,ST慧球再次强调,“公司不应该、不认同、不接受因此承担的相关担保责任”。

  对于外界热议ST慧球实际控制人由原股东顾国平变为现证券代表鲜言的说法,ST慧球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对此情况不知情,公司实际控制人情况没有发生改变”。

  而对公司目前经营情况,ST慧球不予回应,只表示“正在积极配合监管整改”。

  ST慧球准备起诉上交所

  对于上交直指ST慧球不配合监管等问题,ST慧球回应:“我们和上交所监管员几乎每天都有通话,对于问询信息,不是不回复,而是我们的回复提交上交所监管业务系统后,不被对方认可,对方不予通过”。

  而近期,ST慧球要求对瑞莱嘉誉的关联方北京洲际田野出资情况问询予以公告,但是上交所回应“不属于上市公司公告范围,可以自行发给股东”。

  对于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馈意见,ST慧球董秘陆俊安认为,“上交所对信息披露审核存在双重标准”。

  ST慧球还透露,“我们已于28日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交立案材料,对上交所提起行政诉讼,要求上交所撤销9月9日对慧球的ST处理”。

  而时隔一天后,9月29日慧球收到上交所“关于公开谴责ST慧球董事长董文亮等现任董事会成员五年内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书面函。

  “太突然了,前一天我们才提交对上交所行政诉讼的立案材料,第二天下午就收到上交所的公开谴责,这是不是太巧合了呢?”ST慧球董秘陆俊安强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看到这份公开谴责函,其注明“依据《上海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14年修订)17.2、17.3、17.4子条目”,直指ST慧球包括董事长董文亮等现任董事会成员“未及时核实实际控制人情况,不配合股东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对尚未披露的重要公告未保密,未履行相关决策程序,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未与上交所建立有效联系”等六方面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ST慧球单方面认为,该书面函存在仓促之处,“17.4是针对上市董秘的,并不是针对上市公司董事”。

  截止发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尚未得到上交所回应。

  同时,ST慧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派了工作人员到上海,打算在陆家嘴附近租用办公室,配合上交所整改方案。”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责任编辑:凌辰 SF179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牟其中还能东山再起吗

1940年出生的牟其中今年已经76岁了,按牟其中“十年之内就会重建一套商业体系”的构想,届时牟其中已是80几岁的老人了。这已经是人生的晚年了,一切不再是一个80几岁的老人说了算的时候了。届时,留给牟其中的恐怕只能是“壮志未酬”了。

土地垄断是房价上涨根本原因

面对当前房价快速上涨的局面,调控政策宜疏不宜堵。短期内,通过稳增长政策带动实体经济投资意愿,分流地产市场资金是上策。在土地的垄断供应制度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房价长期下降既不可能,也更不应该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

分享经济的产生有四个先决条件

来自人类互助合作天性的分享,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才能从小圈子熟人范围内的临时替补性活动,发展成大规模改变生活、商业方式的“分享经济”。关键的一点是,有没有切实可靠的供给,让大规模分享真正变成现实。

经济成功前提就是政府因势利导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所用的各种基础设施也必须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安排也必须不断完善,而一个企业家没有能力来推动基础设施以及法律、金融制度的相应完善,这些必须由政府协调不同的企业家,或是政府自己来提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