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7日10:00 中国青年报

  他们身怀利器随时可以出手 却按住杀心,拢住权力

  直指姚老板

  姚振华的脸都绿了。从王石在万通冯仑办公室,愤怒地拒绝宝能系姚老板进入万科开始,这场争夺战至今快一周年了。在宝能系参战万科的9个资管计划 中,已有 7个持股价格高于万科A于7月19日的收盘价,亏着咧。而且,姚老板因为举牌不满一年,不能卖出,想溜也溜不掉,这不是要姚老板的小命嘛。

  在这之前,一位省级领导抄了姚老板的后路,说:保险公司如果是拿自己的二三百亿元倒没什么,但是如果拿的是老百姓的基金,就要注意了,老百姓的基金跟你签1~2年期的合约,但你做人家大股东是要做百年的……

  这与姚老板争夺万科有毛关系?原来,争夺万科,姚老板旗下有前海人寿参与,有万能险资金介入。把保险资金放在这风口上,天地良心何在?

  保险业高层如何表态?沉默。终于,7月21日,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态了,在“十三五”保险业发展与监管专题培训班上表示:“要严把股东 资格审查标准,要让那些真正想做保险的人来做保险,决不能让公司成为大股东的融资平台和提款机,特别是要在产融结合中筑牢风险隔离墙。”

  这是不是直指姚老板?

  细看项俊波的讲话,却也是应有之义,他提到了十个方面的风险,公司治理、产品、资金运用等等。之后,项俊波不点名地提到了万科争夺战,谈到“将保险作为低成本的融资工具,以高风险方式做大业务规模,实现资产迅速膨胀,完全偏离保险保障的主业”。

  从项俊波的表达可以看出,他没有回避矛盾,甚至把业界指责姚老板的“暴发户”“野蛮人”都点到了,但这只是描述,他并没有给姚老板激进的投 资行为下结论,因为这毕竟不是保险业一家的事,还牵扯到《保险法》《证券法》《基金法》《公司法》《信托法》《合同法》等诸多法律。但是,当舆论捅到万能 险,项俊波不客气了,站出来为行业发声了:要“学会发声、主动发声、统一发声,努力降低负面新闻炒作的可能性”。

  万能险资金能用来买股票吗?眼下就有个例子:6月底,华夏人寿在香港斥资万能险持有了民生银行的股票,公告 称:through Universal Life Insurance Product(通过万能险产品),华夏人寿持有民生银行2.56%的股 份,carrying voting rights(具有投票权)。

  当然,你可以说,内地和香港是一国两制。但查查内地的法律,别说是万能险,没有也不应该有针对某个险种所收取的保费进行投资的限制,中国没有这种限制,外国也没有。

  具体到万科,其股票价格长期偏低,截止到2013年年末,万科土地储备价值1300亿元,已销售未结算金额近1700亿元,账上还有近 300亿现金,扣减负债后价值2700亿元,而当时万科股票市值仅为800亿元,2015年7月市值才达到1400亿元,股价明显低估。此时,姚老板发现 了万科股价被低估,并马上动手举牌。这是资本的本性,如果资本不反应,枉称资本,天理不容。

  万科股价为什么被低估?是否存在管理者有目的的主观行为?我们不得而知。但万科保持股价超低,确实为管理层实施事业合伙人制度带来便利。只是,万科管理层的动作太晚了, “野蛮人”急匆匆来敲门了。

  眼下王石似乎乐见万科股价下跌,跌得还不够。7月19日下午,万科向监管部门提交一份近9000字的报告,指控宝能系涉嫌违法违规。这是要砸盘嘛。

  这惹恼了证监会。7月22日,证监会约谈姚老板旗下钜盛华和万科的负责人,各打五十大板,“至今没有看到万科相关股东及管理层提出诚意有效 的措施消除分歧,相反,激化矛盾,置公司中小股东利益不顾。”吵什么吵,砸什么砸,这万科是全中国人民的,轮不到你们想不要就不要了!

  作为监管层,他们身怀利器随时可以出手,但在万科争夺战的各方没有明显违法违规的状态下,监管层静观市场的调节制衡机制发力。姚老板的大限还没到。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相关阅读

政治局会议如何抑制资产泡沫?

我们认为抑制资产泡沫可能重点指的是局部楼市价格的明显上涨,预计下半年不排除出台地方针对性的抑制局部泡沫的措施。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可能是针对劳动力成本上涨过快的现状,而降低宏观税负可能是要降低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重点可能是进一步降低社保等方面的负担...

下半年楼市调控政策会分化

预计下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会分化,对三四线继续去库存,对一二线房价大涨城市收紧房贷政策,比如深圳、上海、北京、合肥、厦门等,同时加强对国企拼地王现象的监管,土地市场有望降温。

A股玩儿啥都要有游戏规则

现在很多人想上市又不想排队,那就玩儿借壳游戏,想借壳又不想严审,投行诸葛亮们就想出各种花招搞重组,跟监管玩儿捉迷藏背后,都有一颗圈钱的野心。

换一个视角看民间投资下滑

原本高速增长的民间投资存在太多的泡沫。其泡沫的存在,不仅不限于以往对煤炭、钢铁及其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的追捧,也不限于对房地产的拥趸,还包括借实体平台投向股市、楼市及资本市场的“脱实向虚”行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