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润兵败华源重组 是宿命还是不幸(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8日 15:28  《中国企业家》杂志

  张杰当时给的回答大意是,央企拥有更多的医药产业资源,更适合作为重组的主导。这一回答显然符合国务院国资委的意图。

  此后,不论是诚通,还是华润都是这样的思路前进的。只是谁也没有预料到,困难会这么大。

  重组思路:从合并到分拆

  2005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工作会议期间,华源集团总裁张杰和华润集团总裁宋林接触,张杰表示了希望华润重组华源的意愿,双方一拍即合。在华源集团拟定的瘦身行动中,华润集团曾有意接手华源纺织板块。此后,宋积极推动此事。

  华源危机全面爆发后,华润进入华源调研,内部粗算的结果是,重组华源后华润集团总收入有望翻一番,年利润增加6亿元以上。在诚通因收购资金问题退出重组后,华润即把重组方案报到国资委。重组方案是华润集团与私人股权投资基金鼎晖投资,分别出资50亿元、20亿元,在重组后的新华源集团占70%和30%的持股比例。

  在得到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后,2006年2月16日,华源召开董事会讨论重组方案。与此同时,新的“重组领导小组”成立,小组成员由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华润集团时任总裁宋林、董事阎飚、华源董事长周玉成组成。会上,邵宁代表国资委对华润提出两点要求:一、提升纺织产业;二、打造央企医药平台。

  此后,宋林多次到华源调研、研究重组方案。之后,华润集团派董事阎飚组成团队进入华源,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思路对华源的资产进行重组。按照资产整合思路,华源集团除了保留纺织、医药类两大资产,其他资产将全部出售。此后,华源的纺织业务并入华润,重组医药板块,并与债权银行协商不减贷,大家共同救活华源。到2006年4月底,华润共拿出五六亿元的资金支付银行利息,使得华源与债权银行的债务纠纷暂时得到缓和。华源重组进程加速推进。

  “如果华润把债权银行的利息还清,债权银行有望集体停止对华源逼债,将给重组带来宽松的环境。”一位原华源集团高层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位高管的说法,到了2006年5、6月份,华润不再出资支付银行的利息,导致银行与华源的关系恶化。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006年6月初,时任华润集团董事长的陈新华抵沪,与华源集团以及上海医药集团管理层进行了座谈。这是华润入主华源后,陈首次来沪。在此期间,华润明确了阎飚作为华源重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在陈新华来沪以后,我们感到华润的重组思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上述华源高层告诉《中国企业家》,“曾经有一段真空期,没有人来管华源的事。”

  据知情人介绍,当时华润内部对华源的重组思路发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华源的财务黑洞太多,已经资不抵债,重组不能采取注资、合并的方式,而应该是分拆、破产的方式;另一部分人认为,华源的资产情况没有那么糟,可以挽救。争论的结果是持第一种意见的人占了上风,而持第二种意见的宋林不再负责重组一事。

  “真空期”过后的9月份,华润突然宣布华源换帅,任命乔世波为新华源集团CEO,华源创始人周玉成隐退,华润集团董事阎飚和华源集团总裁张杰同时出任新华源总裁,阎飚负责集团的投资事宜,张杰负责集团的具体运营工作,华源开始了双总裁时期。从这以后,张杰已经失去了对华源重组的话语权。

此篇为精编网络版,欲知更多内容,请参见中国企业家网站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