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明日召开的安源股份(600397)临时股东大会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日前发布的重大资产置换事宜,即公司将以目前拥有的安源煤矿、煤矸石发电厂及相关业务资产与大股东萍矿集团的浮法玻璃厂进行整体置换。如该议案获得通过,便意味着这家诞生在百年煤乡的上市公司将彻底作别这一传统行业,而转为一家以玻璃为核心主业的企业。
坐拥萍乡独特的煤电资源,享受着行业需求旺盛带来的利润,安源股份却毅然选择了
淡出,转型之彻底,难免让投资者心存疑窦。因为仅就玻璃行业而言,竞争依然激烈,在这个全新的行业中安源股份能够驾御自如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报记者对公司进行了实地走访。
即将面临资源枯竭
抵达安源股份已是晚上,虽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但公司新迁入的办公楼却依然繁忙,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地处有些偏僻的赣西地区的企业。公司董秘陈松柳告诉记者,新办公楼是子公司客车厂的,虽然设施还未完全就位,但整个公司都已经开始进入状态。7月初公司发布了重大资产置换公告,日前又获证监会核准,只待20日的股东大会审议了。
在和公司有关人士的交谈中,记者可深切感受到公司对此次资产置换所表现出的胆识及寄予的期望。总裁秘书何先生迫不及待地说,置换公告宣布的那几天,公司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尽管公告阐述得很详细,但投资者仍对公司在目前煤电行业如火如荼之时放弃表示可惜。其实,这些表示惋惜的投资者却不知现在公司正受到煤炭资源即将枯竭的威胁。据来自权威部门的认定,截止到2003年底,安源煤矿实际可采储量540多万吨,可采服务年限仅剩下四年半的时间。他坦言,目前公司业绩主要靠煤炭价格上涨来支撑,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陈松柳补充说,公司上市之初就明确表示过将逐步淡出这一行业,转型是迟早的事,与其等到煤电行业的需求不旺或资源枯竭,不如选择目前最佳时机及时将其价值兑现。
而这一时间与2002年公司上市时提到的计划15年内平稳退出相比,显然是大大提前了。
次日,记者参观了安源煤矿及即将置入的浮法玻璃厂。
尚未进入安源煤矿矿区,便见长长的铁皮火车满载着刚刚开采出的煤从矿内缓缓开出。陪同人员告诉我们,这是运煤专列,通过它,将煤矿采掘出的煤输送到全国各地。碍于公司生产的特殊性,我们未能下到矿道底下,也就无法亲眼目睹公司煤炭资源的枯竭状况,但矿区内随处可见的各种安全告示却格外醒目,提醒着这是一个高危行业,而矿区内保留的巷道旧址及矗立在不远处的萍乡煤矿纪念馆似乎也在印证这样一个事实:煤炭开采已经进入倒计时。
玻璃业优势明显
离开了安源煤矿,记者驱车赶往萍矿工业新区。这里几乎集中了萍矿集团除煤电业、客车以外的所有产业,如玻璃、玻璃深加工、管业及制冷等,一排排崭新、开阔的厂房错落有致,与古老的安源煤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萍乡浮法玻璃厂车间内,记者目睹了同样的繁忙。巨大的玻璃熔炉火花迸发,刚出炉的玻璃在一条长约百米的生产线上经过切割等一系列程序后变成规格一致的玻璃片,厚厚叠放在产品区。这条2002年引进、日产量为500吨的浮法玻璃生产线,虽然还在试产阶段,但产品已是边产边销,其中,大部分供到广东。许多广东企业都是点名要萍玻产品,陪同人员自豪地告诉记者。据悉,目前公司两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生产能力在900吨/日,即使满负荷运转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常常是货款已经到了公司账上,产品却还在生产线上。据悉,仅上半年,该公司已实现净利润近2800多万元,估计今年其效益会与安源煤矿基本接近。
据陈松柳介绍,萍乡浮法玻璃厂已有近十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仍是江西省唯一的浮法玻璃生产基地,与一些大企业相比,优势也很明显,如原材料供应半径小,集团自有的发电厂不但保障电力供应,还可降低成本,充沛的现金流及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等。此外,目前玻璃厂的两条生产线经过一段试产后,也正处于最佳生产期,好比人体的青壮年期。
其实,安源股份的玻璃产业之旅并非从此次资产置换才开始起步的。去年4月,公司发布公告,引进一条年产200万平方米低辐射镀膜玻璃及钢化、中空等玻璃产品的生产线,并于5月设立了安源工程玻璃厂,总投资2.6亿元。在置入萍乡浮法玻璃资产后,公司便可充分利用自有的浮法玻璃原片及在玻璃深加工方面的优势,逐步完善玻璃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较为完整的玻璃生产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