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商界叛逆堀江贵文和他的活力门(1—4章)(4)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 16:09 东方出版社 | |||||||||
第三章 “金融魔术”拉开经济新时代 钱是最有威力的商品,钱必须最大而最快地生钱。堀江很热衷玩游戏,因为做生意本来就是一种游戏:运用资本的力量去改变某个公司,去贯彻体现自己的意志,让本钱呈几何级数膨胀。这种游戏是最高游戏,是魔术。而且,钱不一定要自己足有,自己需要的只是能 活力门公司是一个以提供因特网商务服务为主要业务的新型IT公司。然而,这次在日本市场突袭日本广播公司并掀起如此轩然大波,却不是纯粹地为了拓展他们日常业务。对堀江来说,这次行动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的大手笔,是自己迄今为止所有商务开拓和社会实践的综合演练,也是其用战略眼光来尝试推进事业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一种大胆冒险。结果,突袭大获成功,大手笔旗开得胜。许多人十分羡慕堀江的幸运,其实从他一贯的思考和行事风格来看,这次的辉煌战果更应该说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一、用别人的钱干自己的事 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在考虑创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手里有多少钱,再根据自己钱的多少去设想做什么生意,要做多大的生意。也就是说,基本是基于“量体裁衣”和“看菜吃饭”的小农经济时代的思想。今天在中国,人们会认为这样的思维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封闭和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排除而延续下来的。其实,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日本也一直有这样的倾向。因此,有人指出,这种思维方式更多地体现了来自东方文化传统的重农轻商的社会观念,是长期的文化传统深深浸透的结果。对于这样的古板思维,叛逆精神十足的堀江从开始创业时就持否定态度,他坚定地认为,只要有好的商业目标和严密的计划,哪怕自己没有钱,做生意的条件也已经具备一半了,而最初他自己正是有很好的想法而苦于没有资金。后来,他用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说服了别人,拿到了最初的600万日元借款,才得以创业并迅速发展到今天。对他来说,用自己的头脑和劳动加上借别人的钱来做生意,让自己和别人都能够赚到钱,这才是真正的生意。他甚至断言说,一个人要创业,能不能借到钱是做生意能否成功的尺度;做生意需要信用,能够借到钱做生意,首先就说明这个人的社会信用度足够。如果一个人连钱都借不到,那么,根本就不应考虑去做生意。所以,从创业时代开始,他就对应该如何筹集资金以及“资本总是流向最有希望赚钱的人和事业”这个最简单朴素的原理,有了极其深刻的认识。可以说,从创办公司开始,堀江走的完全是一条玩金融的道路。用别人的钱来干自己的事,他的这一理念,在此次活力门事件中得到了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全面体现。 二、蚂蚁可以变大象 尽管这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属于非常平常的做法,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桎梏,多数日本舆论对堀江采取的收购手法蔑称为“金融魔术”,许多传统的著名企业界人士,特别是那些从事制造业的经营者们都严厉批判说,那是从事虚业的公司进行赌博的“金钱游戏”。在这个信息时代,金钱在很多场合已经不再真正移动,而变成了仅仅在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数字转换,要说有些游戏的味道,那也的确没有错。可是在堀江看来,金融魔术也好,金钱游戏也好,只要其根本目的在于让金钱这个在天下流动的“商品”不断在滚动中产生最大的价值,让广大投资人以股票为代表的资本尽可能地膨胀,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王道。这样做是没有任何地方可值得畏怯和汗颜的。因此,为了做成更大的事业和实现更大的梦想,为了实现企业的跳跃式成长和资本最大的增值,就需要用自己的特殊办法找到更多的资金,并让它产生出难以想象的经济效益。然而,在社会如此封闭和守旧的日本,堀江的这种类似异想天开和狂人说梦般的思路,很可能危及整个社会经济体系,没有一家日本的大银行和证券公司愿意将资金投入进来。怀拥巨资而保守陈旧的经济体系对堀江的做法显然有强烈的过敏反应。 一不做二不休,要干就干大的。堀江在自身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想到了资本主义先进大国美国的投资公司。在寻找了几家后,他的大胆想法和缜密思路让美国雷曼兄弟证券投资公司动了心,决定通过提供必需的资金参与到活力门公司策划的行动中来。具体说来,雷曼兄弟证券投资公司通过承接活力门公司发行的附带新股预约权的可转换企业债券,为活力门公司套购日本广播公司的股票提供总额达800亿日元的资金。结果,目前年度销售额不过300亿日元的活力门公司以这笔来自美国公司的充足资金开始向市值为2053亿日元的日本广播公司发难,通过场外交易的形式,一举套购到了50%的股票,从而奠定了这次战役的胜局。当然,这样做在日本现行法律上还是存在着一定风险的。一个美国公司拿到活力门公司的可转换企业债券,当活力门公司成为日本广播公司的控股股东并掌握经营权时,雷曼兄弟证券投资公司一旦实施债转股,则可能立即成为活力门公司的最大股东。由于日本广播公司属于日本政府严格控制下的传播媒介敏感区域,日本法律规定:对于传媒企业外资出资比例不能超过20%,雷曼兄弟证券投资公司为最大股东的活力门公司经营日本广播公司显然就会与法律抵触。不过,我们可以推测,这样的可能性虽然可能预想到,但是堀江他们却不会让它实际发生,因为这样的资金筹集方式本来就是利用了法律的盲点,根本不可能是以“触雷”为前提的。 同时,这里还要着重指出的是:这次收购行动胜利的副产品也是不可估量的。堀江本人连续两个多月在日本全国的所有媒介上频繁露脸,活力门公司的名字几乎天天出现在各大电视台头条新闻以及所有大报的头版上,事件的影响力超越了日本国界,几乎传遍了整个世界。在高度商品化的日本,广告费用是极其昂贵的,一个报纸半页广告动辄几千万日元,十几秒钟的电视广告动辄以亿日元为单位计算,所以,这次事件中堀江总裁和活力门公司的广告效应难以用金钱来换算。主张社会改革、实现社会正义、代表弱势群众、赢得法律支持、获得成功报酬,这一切都是完全的正面形象,所以,在公司社会声誉的提升上,堀江赢得的是潜在收益,如果换算成钱,应该远远在1200亿日元以上,可谓蚂蚁变成了大象。在这个意义上,他这个“金融魔术”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都是前无古人,绝对是玩到了极致! 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要干别人想不到的事,要干多数人不敢干的事情,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结果,信念坚定、身体力行的堀江完全取得了自己预期的效果。富士电视集团和活力门公司围绕日本广播公司控制权的战争以前者的投降宣告结束,通过向富士电视集团全面返还日本广播公司控股权,活力门公司除了完全回收了用于收购日本广播公司股票的1030亿日元资金外,还作为回报,得到富士电视集团向自己出资的443亿日元。而在背后为活力门公司提供资金子弹的雷曼兄弟证券投资公司,则通过倒卖做空活力门公司股票以及间接融资利息等前后赚取了高达150亿日元的高额利润。短短两个多月,两家搭档公司共进账纯现金近600亿日元(约合6亿美元)!大家想一下,许多日本的世界500强企业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从事全球性制造和销售,在稍微好一些的年景里,到头来赚到手的利润也不过就是这个数字而已。这次事件的结果,让整个日本市场真真实实地看到了资本运作的巨大威力和“金融魔术”的不可思议。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大企业群受到的冲击应该是最严重的。根据日本《朝日新闻报》最近针对50家日本大型企业的调查,在作出回答的42家中,72%的企业对活力门公司的行为感到了“威胁”;76%的企业正在采取防卫措施,就连日本最大的企业丰田汽车公司也开始警惕被外资收购的危险性,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更让许多和富士电视台的情况比较相似的日本企业感到胆颤心惊的是,通过成功的“金融魔术”手里一下掌握了1200亿日元巨额资金的堀江这个“大鳄”,在彼此和解的记者招待会上当即就明确宣布:这笔钱他将立刻用来进行下一个购并,而且还暗示说自己已经有了更大的确定目标。这句话已经让无数日本大企业心惊胆颤,众多的年迈经营者们彻夜难眠。试想,当初不过拿200多亿日元的他,就可以把整个日本经济搅动得如此天翻地覆,今后携1200亿日元巨资,风头全盛、倾巢出动的下一个“金融魔术”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日本社会将再度刮起何等猛烈的活力门台风?下一个目标将会是哪个意想不到的超大型企业?对此,我们将拭目以待(在本书脱稿时,已经获悉活力门公司正式宣布将对日本著名的三菱汽车公司的股票进行友好地收购)。 四、“野蛮”购并拉开日本经济新时代 这次事件的做法正如许多日本媒体指出的那样,非常的“美国式”。在资本主义成熟大国美国,购并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而且绵延不断反复至今。据统计,仅在1960年到1971年之间,就有25,000家企业消失在购并的狂澜之中。不过,在1980年以前进行的购并多数都属于友好的购并或收购。1980年,购并市场开始出现一些新型金融手法,比如像“LBO(Leveraged Buy Out) ”或“TOB”等,对一些业绩优良的企业进行敌对性购并和收购,一时蔚然成风。特别是前者,在进行企业购并时,法律上竟然允许进行购并的一方将被购并企业的资产作为担保,向银行等筹措必要的资金,或者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来实施购并。这样,自有资金不太多的企业也有机会来以小吃大,四两拨千斤,获得难以想象的成功。不过,许多美国当时盛行的这种购并根本不是要提高企业价值和收益率,而纯粹是把企业作为商品来买卖,目的完全在于追求更大的利润,这就大大地助长了人们的投机性,资本惟利是图的恶劣本质便全面地暴露了出来,从而引发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后来,美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采取了税法改革和规定最低资本金等措施,才基本刹住了购并走火入魔、陷于疯狂的危险倾向。 1993年左右,美国政府进行了全面的金融体系改革和资本市场整顿,直接融资开始占据资本流通渠道的主流地位,这时的购并进入了一个活跃的阶段,随之出现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超大型购并案,如美国化学银行和曼彻斯特银行的合并,迪斯尼公司收购美国第三大媒介网络ABC,以及时代华纳公司和CNN的母公司TBS集团的合并等。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购并越做规模越大,年销售数千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不断诞生。说到美国大企业之间的购并,这里还想提及通用电气公司(GE)著名的前CEO杰克•韦尔奇,他运用购并手段堪称是炉火纯青。他关于开展事业的核心理念是“不是业界第一或领先的事业,就没有意义去干”,为此,他在集团内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数年之间竟然卖掉了一百多家企业,又购并收购了几乎同样数量的企业,全方位地选择和集中,让众多的事业产生强大的规模效应,最后使通用电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集团之一。他这样的成功购并被誉为最健全的企业行为,在世界上受到广泛的好评。 对于金融改革比美国滞后而整个社会经济体系都比较保守的日本,资本市场更是不发达。企业在政府各种制度的保护下,形成了一种毫无竞争的环境:涣散无责任经营,没有速度也缺乏效率,还无视股东的权益,不重视资本的作用,结果导致鲜有真正贯彻资本主义竞争机制的购并活动出现。不少日本企业在不知不觉之间,习惯了以10年为周期的经营,在竞争市场坚持“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大鱼吃小鱼”和“弱肉强食”的野蛮购并,对它们来说是一个很令人忌讳的行为。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岛国共同体社会中,一般都不会去想象用购并吃掉别人。所以,日本企业中都有一种氛围:正常的企业是不会去搞什么购并的。日本企业的弱点还在于公司的意志决定者太多,不仅公司内部,还有工会,客户,地域以及政府官厅等,需要私下磋商完全形成合意,最后才能作出决断,这和欧美企业完全不同。这样的企业如果进行购并,将失去许多无形的价值。所以,绝大多数企业都倾向于稳定、有计划地推进,彼此和和气气、相安无事,结果导致了购并在日本长期没有市场,作为资本主义生命力源泉的竞争机制严重衰退。但是,随着战后日本建立在经济高速发展基础上的经济体系的疲惫,泡沫经济的崩溃、大量坏账的堆积、企业破产以及产业再生等问题就凸现出来,再加上IT时代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切都在急剧地变化,经济运行的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这一切都对现存的经济体系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客观上需要日本市场超越自身文化壁垒,真正回归正统资本主义。除了政府必须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和调整外,解决上述主要问题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不是别的,正是购并。 诚然,日本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进行企业间的购并,迫于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困境,日本企业之间也有过一系列主要以相互救济为中心的购并,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战后创业的无数中小企业都进入了时代更替阶段,而多数企业却后继无人,开始陷入经营危机,结果彼此之间互相合并吸收;二是大企业由于业绩长期持续增长时代的结束,面临着人员过剩以及事业方向调整的巨大压力,于是他们通过积极整顿和互通有无来避免被淘汰并实现产业整合;三是“企业再生”领域的兴起,原来的日本社会没有“企业再生”这一概念,企业经营失败就要出局,没有“败者复活”这一说法。然而,经历过无数危机而病入膏肓的日本经济,如果没有企业再生,将导致整个经济体系崩盘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日本政府才不得不出来牵头,通过对企业的债务处理,来改编、改组企业,以回避社会危机。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日本企业之间进行的购并,一般都带有浓厚的日本传统文化的色彩,而不是像美国那样彻底贯彻资本主义的原则,抛开一切人际关系的温情面纱而一切纯粹让资本来决定。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资本主义的严重局限性。 从此次活力门事件,我们看到了真正的“非日本式”的购并的惊人威力,发现了资本正常发挥机能时的真正面目,“潘多拉盒子”终于被打开了。从日本政界和财界的表现出来的狼狈境况,我们再次认识了习惯于封闭和排外的整个日本社会“叶公好龙”的本质。其实,他们害怕的也许不是购并这个经济运作手段,而是害怕购并会打破原有的、建立在“和为贵”文化基础上的日本经济社会的封闭状态。看着在外资证券公司保驾下横冲直撞的堀江贵文,面对民意和法律对活力门事件的支持,既感到无可奈何而又惊恐万分的财界和政界,目前的处境应该说是最为狼狈和尴尬的。尽管他们立刻进入紧急防卫状态,采取冻结延长“新公司法”的实施、引进毒丸计划、改正电波法案、为TOB设限以及改定交易规则等措施,但是也无法阻止这次来自内部的压力而导致的改革浪潮的兴起。毕竟,以外国资本为主导的欧美式购并带来的将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力,更多的将是对日本传统社会封闭保守体系无情的冲击和猛烈的破坏。 以活力门事件为标志,不破不立,日本经济的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