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最新文章:中航油噩梦 监管者去了哪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3日 16:47 《财经》杂志 | |||||||||||||||||||||||||||||||||||||||||||||||||||||||||||
监管者把重点放在准入壁垒,又对垄断者持证网开一面,并不能建立起有效规避期货交易风险的规制 □本刊记者 王晓冰 李箐 谁应对中航油(新加坡)造成的巨额亏损负责?在其期货事件发生后,这是一个被人们
在新加坡,中航油(新加坡)事件被认为是自1996年英国巴林银行里森一案以来最令人震惊的丑闻。在中国,中航油(新加坡)创出了有史以来中国企业在境外炒期货的最大亏损额。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是中国在2001年重新放开口子,允许国企在境外做套期保值业务之后,发生的第一起巨额亏损。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连续发生多起国企境外投资期货失利的事件,引起国务院高层警惕,一度对国企境外投资期货亮起红灯。但由于企业在做进出口贸易时确需通过套期保值手段来化解价格风险,中国又于2001年开禁,由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牵头,联合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和国家工商总局,颁布《国有企业境外套期保值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企业境外期货交易行为制订了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严控风险。 如今,中航油(新加坡)巨亏事件发生,距绿灯重启不过三年。这起公开事件的发生,有助于人们对现有的境外期货交易监管框架及执行重新进行审视。 噩梦前因 对于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当事人,从10月8日到11月29日这52天时间是一场漫长的噩梦。但结局其实多年前早已注定。中航油(新加坡)的违规,是从拿境外期货资格开始的。根据2001年中国证监会联合四部委颁布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管理办法》,国有企业须经证监会批准,方可从事境外期货套期保值。 中航油(新加坡)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5月的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在母公司支持下,2001年以中国航油垄断采购商的概念成功登陆新加坡资本市场。然而,中航油(新加坡)总裁陈久霖并不满足于单纯的油品现货贸易。一方面从上市伊始,中航油(新加坡)在国内外收购实业资产,例如购买上海浦东机场油料供应公司的股份;另一方面,在他的推动下,中航油(新加坡)上市伊始就在涉足石油期货。 关于中航油(新加坡)涉足期货的具体时间外界目前尚知之不详。一位接近陈久霖的人士则称其1997年已开始做期货,而从中航油(新加坡)的年报来看,2002年收入中已有一半来自于期货交易。据此次陈久霖递交法院的陈述书,中航油(新加坡)2003年下半年开始操作风险较大的石油期权这一场外交易品种; 但中航油(新加坡)正式获得从事境外期货交易资格要等到2003年6月。1994年,由于国有企业在境外炒期货连续失手,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从1994起国家一直禁止国企在境外从事期货交易。2001年绿灯重启,但资格门槛奇高,按规定申请企业要同时申报证监会和商务部,最终在国务院得到批准。2001年中,获此资格者仅七家,是为严格的审批制。 2003年5月,中国航油集团在第二批十家企业之列拿到了宝贵的许可证。 《财经》获悉,中航油(新加坡)拿到资格的过程相当勉强。据中国证监会有关监管人士回忆,证监会是在2002年查杰威国际造假案时,才发现在新加坡市场有一个名噪一时的中国上市公司中航油(新加坡)。根据当时的政策,中资公司境外上市需在上市15天内报备,而中航油(新加坡)通过民航总局拿到批文就直接上市,根本没报证监会。 证监会进而发现,其招股说明书中指明很重要的一块业务是期货交易,因此要求它向中国证监会报资格。“他们领导层态度很蛮横,根本不理这一套。”这位人士回忆说。最后考虑到中航油(新加坡)上市生米已成熟饭,为避免境外投资者诉讼,证监会才为其补报放行。 相关专题: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