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6日15:57 北京时间

  5月16日,证监会主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将要审核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香飘飘”)的上会申请。如果获得通过,香飘飘将成为“奶茶第一股”。

  北京时间“零时差”(微信号:caijingbtime)注意到,这已经不是香飘飘首次申请上市,而是香飘飘从2011年以来第三次发起上市冲关,其前两次均已失败告终。直到2017年4月20日,香飘飘再次披露了最新的招股说明书。

  虽然是三进宫,但是大家对香飘飘IPO依然存在诸多质疑,包括现公司金流充足却要大额融资;主营业务单一,广告费用投入过高;而其原材料采购价格数据自相矛盾,更是遭到监管层的问询。

  对此,北京时间“零时差”多次致电香飘飘,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一基金公司研究员刘烜宏则对北京时间“零时差”表示,虽然公司资金充裕,但是企业上市还有扩大规模、增加市场效应的需求,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甚至收购对手。

  行业竞争激烈 有钱也融资?

  香飘飘的主要产品为“香飘飘”品牌杯装奶茶,产品比较单一。招股说明书显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公司杯装奶茶产品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0.65亿元、19.26亿元和23.64亿元,占公司全部营业收入的98.68%、98.68%和98.90%。

  通常来说,企业上市主要是解决发展所需资金问题。但根据香飘飘财务状况,公司不上市也有充足的货币资金投入募投项目。

  招股说明书显示,香飘飘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货币资金金额分别为7.50亿元、9.80亿元、11.96亿元,其拟募集资金项目不足7.5亿元,用于相关项目的扩建。

 

 

  为什么不差钱还要募集资金?对此,刘烜宏对北京时间“零时差”(微信号:caijingbtime)表示,“大多数公司上市都有‘圈钱’的目的和心理,但他们上市还有扩大规模、增加市场效应的需求,即使他们有良好的货币资金和现金流,他们依旧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规模化增长。”

  同时,刘烜宏对北京时间“零时差”指出,“现在做奶茶的竞争对手众多,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上市是干掉对手的绝好途径之一,甚至可以通过上市并购了对手。也可以这么理解,早点插上资本的翅膀,才能更好攻城略地。”

  同时,对于不缺钱的公司上市融资的目的,有业内人士也对北京时间“零时差”表示,“直接融资跟间接融资不一样。此外,上市后可以给公司增加信誉,有利于公司获取贷款,更快速扩张自己的版图。”

  据北京时间“零时差”了解,奶茶市场强者如云。除了优乐美、立顿、香约等与香飘飘同类竞争的对手外,香飘飘还要面对近两年才兴起的喜茶、贡茶等其他饮品带来的威胁。

  其中最大的对手莫过于“网红”喜茶带来的巨大冲击。据北京时间“零时差”了解,2016年8月,喜茶获得知名投资机构IDG资本以及乐百氏创始人、知名投资人何伯权的共同投资,融资金额超过1亿元。

  重广告轻研发 两者相差四、五十倍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6年末,香飘飘经销商数量达1004家。香飘飘对此表示,公司基本完成了全国销售渠道布局。

  而从近三年营业收入看,香飘飘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出现营业收入下滑现象。2016年营收有所增长,主要得益于香飘飘推出的“小饿小困,喝点香飘飘”的新营销定位以及高额的广告投放驱动。

  对于香飘飘的广告,大家都耳熟能详。“小困小饿,喝点香飘飘”、“一年卖出七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连续七年,全国销量领先”等广告语充斥各大卫视、视频网站。

  得益于其成功的营销,香飘飘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55%以上,借助其巨额的广告投放,其2016年的市场份额更是逼近60%。

 

 

  与其市场占有率相对应的,则是香飘飘巨额的广告投入。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香飘飘的广告费用金额分别高达3.32亿元、2.53亿元和3.59亿元,占其销售费用的比例分别高达57.03%、48.54%、53.17%。比同行业的维维股份占比高出一大截。维维股份2015年、2016年广告费占销售费用的比例仅为22.64%和23.10%。

  与巨额的广告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飘飘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可怜的惊人。2014年,其研发支出还高达1477.14万元,而到2015年和2016年,其研发支出才分别只有558.53万元和639.38万元,近两年的研发支出合计金额都没有2014年一年的多。

  香飘飘在2014年、2015年、2016年的研发广告费用比,分别是1:23、1:45、1:56.

 

 

  而有意思的是,在面对众多竞争对手带来的巨大压力下,香飘飘却对其它企业不注重研发投入、缺乏创意、模仿跟风的现象表示不满。

  原材料数据闹“乌龙” 遭证监会问询

  北京时间“零时差”(微信号:caijingbtime)注意到,在招股说明书中,香飘飘披露的关于原材料的数据存在前后“打架”的现象,从而遭到证监会的问询以及媒体的质疑。

  4月20日,证监会对香飘飘下达的《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反馈意见》。意见指出,香飘飘招股说明书“业务与技术”章节显示主要材料占营业收入总成本的比重为60%—70%左右,但在“盈利能力”章节披露材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重在85%以上。对此,证监会要求香飘飘对此进行说明。

  此外,《红周刊》也对香飘飘披露的部分原材料采购数据提出质疑。

  报道称,根据招股说明书,香飘飘的产品分为椰果系列奶茶、美味系列奶茶和其他产品,而原材料椰果只在椰果系列奶茶中使用。在其披露的采购数据中,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椰果的采购金额分别为2324.48万元、1683.23万元和1868.38万元,采购数量分别为233.22万公斤、176.90万公斤和204.39万公斤。

  经计算,在2014至2016年,香飘飘椰果平均采购价格分别为每公斤9.97元、9.52元和9.14元。奇怪的是,依据香飘飘招股书披露的主要原材料平均采购价格,椰果在2014年到2016年的采购价格却分别为每公斤10.29元、9.68元和9.14元。只有2016年的披露数据与计算数据一致,而2014年和2015年的采购价格分别比计算价格每公斤要高出0.32元和0.16元。

  此外,根据香飘飘披露的包装箱采购金额和采购量核算出的平均采购价格,2014年数据和2015年数据也存在一定差距,只有2016年数据前后一致。其中,2015年披露的采购量为6778.06万元,而采购数量则为3570.65万个。由此可知,当年平均采购价格应该为每个1.90元,而依照其披露的价格却是每个1.81元,虽然一个包装箱相差只有9分钱,但按照其3570.65万个的采购数量算来,则前后相差也有数百万元。

  《红周刊》指出,采购价格的差异或许只是表象,这有可能是原材料采购数量或者金额不实造成,但其最终可能会影响到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到利润数据的真实性。香飘飘披露的数据出现这样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实在要为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打上个大大的问号。

  文/张斌

 

 

责任编辑:冯孔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