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05日21:40 券商中国

  央妈周五(2月3日)的 “加息”大动作,直接就给“鸡年开门红”灭了灯,是否进入“加息周期”的讨论,也成了这个周末各大券商分析师的必修课。以至于央行都发话了,“不直接影响公众、不等于加息”。

  有一类声音渐成主流观点,这类观点希望市场能从加息“恐慌”中跳脱出来,提出“加息周期为时尚早”,比如兴业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也有一类观点直接入题,开宗明义说明加息周期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一个不争的事实则是,央行年前年后的举动,货币政策收紧的信号分明,抛开加息周期不谈,资金利率已进入上行周期。

  加息真有那么可怕吗?

  美国是全球较早进入加息周期的国家,如果有中国的加入,意味着全球最大的两艘航母巨舰同时都要掉头了。

  真的非要恐惧吗?

  其实大可不必,加息从来都是刚开始听说时会出现恐惧,并出现短期市场下跌,而一旦真的加息,很快市场就会出现上涨,而且涨幅不小,因为加息意味着通胀,而这从来都是股市上涨的理由——除非恶性的。

  牛市生于加息周期?

  利率上行,也就意味着钱“贵”了,钱“少”了。这对于需要资金支撑的A股市场来说,一眼看去,确实不是什么好消息。

  春节刚过,特朗普折腾了一个假期,全球市场为之慌乱。同样,去年春节期间,全球为之慌乱的主角则是耶伦——美联储加息风波,全球市场亦是暴跌。彼时道指仅15000多点,而加息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道指已轻松突破20000点。没错,率先进入加息周期的美股股市已经走出了一轮涨幅为30%的大牛市。

  任一股市的涨跌,显然不能凭加息论,但背后映射的经济变化,就是造就股市涨跌的重要因素。

  回看美国:

  2015年12月16日,美联储正式宣布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这是自2006年6月以来美联储的第一次加息,也意味着美国将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

  短期内,美国股市确实出现了一波恐慌下跌行情,从2015年12月16日道指一路下行。一个多月时间,道指从17500多点跌至15500点附近,跌幅超过10%。而谁又知道,此时正是美国近一年多的低点。

  此后,美股市场便走出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道指从加息周期的15500点的低位,一路攀升,涨幅接近30%。2017年1月25日,在20000点整数关口徘徊了28天之后,道指历史上首次突破20000点。近几日虽有反复,但2月3日,道指大涨0.94%,报收于20071.46点,再次收复20000点关口。

  回看美国前五轮加息周期的经济环境,能让我们对当前国内是否处于加息周期做出比较,同时就加息对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甚至对于大家都绷紧神经的股市、债市、楼市走势,有着更为客观的借鉴。

  美联储第一轮加息时间周期为1983年3月—1984年8月,基准利率从8.5%上调至11.5%。

  当时,美国经济处于复苏初期,里根政府主张减税帮助了经济的复苏、制造了更多工作机会。1981 年美国的通胀率已达 13.5%,接近超级通胀。

  美联储第二轮加息时间周期为1988年3月—1989年5月,基准利率从6.5%上调至9.8125%。

  当时,当时通胀抬头。1987年“股灾”导致美联储紧急降息救市。由于救市及时、股市下跌对经济影响不大,1988年起通胀继续上扬,美联储开始加息应对,利率在1989最终升至 9.75%。

  美联储第三轮加息时间周期为1994年2月—1995年2月,基准利率从3.25%上调至 6%。

  当时,市场出现通胀恐慌。此次加息也被认为是导致此后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美联储第四轮加息时间周期为1999年6月—2000年5月,基准利率从4.75%上调至6.5%。

  当时,互联网泡沫不断膨胀。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和纳斯达克指数崩溃后,经济再次陷入衰退,“911 事件”更令经济和股市雪上加霜,美联储随即转向,由次年年初开始连续大幅降息。

  美联储第五轮轮加息时间周期为2004年6月— 2006年7月,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

  当时房市泡沫涌现,此前的大幅降息激发了美国的泡沫。直至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美联储再次开始降息至接近零的水平。

  加息周期买什么

  资金利率上行,对于当前的A股市场有何影响?

  海通宏观姜超认为,对于股市而言,从短期看,利率上行对其也有负面影响,但影响要小于债市。从长期看,如果政府决心抑制地产泡沫,而且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那么资金将有望从地产市场流出,而股市有望受益于资金的回流。而中国经济在化解了地产肿瘤之后,其实有望更加健康,而股市是实体经济的反映,也有望反映经济结构的改善。

  任泽平观点更为直接——加息周期推荐黄金和股市。他表示,股市从水牛转向业绩牛,没有指数级机会,但结构性机会比较多,围绕业绩和改革两大主线展开。而在加息周期下,对大类资产的推荐顺序是:黄金>股市中的业绩和改革受益板块>供给出清的商品>现金>债券>房地产链上的周期品>房地产。

  广发策略研报中提到,在过去的利率上行周期中,往往伴随着通胀的上行,因此涨价品种往往表现更好。很多投资者希望借鉴历史上的加息周期行业表现来指导未来的行业配置。但目前的环境并不能等同于加息周期,而更应该和历史上的市场利率上行阶段去比较——2000年以来,一共只有两轮加息周期,但是出现了六轮利率上行周期(包括最近这一利率上行)。除了第五轮利率上行周期(2013年“钱荒”时期)以外,其他几轮利率上行周期都伴随着通胀水平的上行,因此当时表现最好的行业往往是涨价品种。

  广发策略研报中并列出了六轮利率上行周期表现最好的行业。

  有一种加息叫“不直接影响公众”的加息

  主流分析师观点

  方正证券任泽平:我们正处于一轮加息周期之中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大胆指出,我们正处在一轮加息周期之中,而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2017年2月3日,央行再次对逆回购和SLF利率上调,标志着短端和长端利率已经全面上调,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6年8月中旬的2.64%低点上升到目前的3.42%,加息信号进一步明确,至此央行已经事实上加息。

  他认为当前政策目标是为了防风险和去杠杆。2016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10月政治局会议强调“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政策基调从稳增长转向防风险和促改革。2016年下半年以来债市去杠杆、房地产调控、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险资监管新规等主要是落实防风险去杠杆的政策导向。同时,2016年初以来经济L型企稳、通胀预期升温、房价暴涨等提供了基本面支撑,2017年政治换届需要维稳。外占收窄使得央行重新获得了基础货币供给和调节流动性的主动权,因此央行率先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期限和数量。

  任泽平还对未来加息路径做了大胆猜测。由于当前的政策目标是防风险和去杠杆而不是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胀。同时,考虑到目前经济企稳基础不牢、地产汽车已经回调、通胀整体温和,央行尚不具备大幅调高存贷款利率的条件和诉求,除非经济或通胀形势出现超预期发展。从加息持续的时间来看,过去的流动性松紧周期表明,一般至少持续一年到一年半,如果从2016年8月算起,将至少持续到2017年中。

  中泰证券李迅雷:偏宽松回归中性不代表步入加息周期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谈到了自己对央行变相加息的看法,在他看来央行这一举措被过度解读,与任泽平观点不同,他认为偏宽松回归中性不代表步入加息周期。

  李迅雷表示,节后上班第一天央行就变相加息,无非想给市场传递货币政策从“偏宽松”回归中性的明确信号。同时,趁着特朗普还没有来得及向中国摊牌,先表明中国控制货币超发、稳定汇率的态度。

  他提出,总体看货币政策只是从偏宽松调整至中性,在外汇管制加强的情况下,汇率不会成为货币紧缩的理由,所以,确实没有必要将央行此举解读为货币紧缩政策的开端。不过,对资本市场而言,由于去杠杆将贯穿今年的始终,故很难有趋势性上行的机会,但存在结构性或跌出来的机会。与过去两年前松后紧的政策特点相比,今年很可能是前紧后松。

  海通证券荀玉根:不是每一种利率上行都叫熊市

  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用“不是每一种利率上行都叫熊市”来点评3日的央行举措。 利率上行有两种情景:

  一是系统性的上行,如2007年3月-2008年8月、2010年10月-2011年9月,为抑制过热、控制通胀,央行上调基准利率并控制货币总量,所有利率进入上行周期。

  二是结构性的上行,如2013年,为实现债券去杠杆,央行上调政策利率但维持货币总量稳定,市场利率上行但贷款利率稳定。

  在他看来,第一种情景股市风险逐步累积,紧缩政策影响基本面,最终形成戴维斯双杀的熊市大跌,第二种情景股市区间震荡,占比80%的贷款利率和企业盈利稳定。继1月上调MLF利率后,2月3日央行上调逆回购和SLF利率,这次利率上升属于第二种情景,目的是防风险和去杠杆,类似13年。

  谈到未来的股市走向,荀玉根认为,目前仍是震荡市格局,2016年12月以来的下跌是震荡市回撤而非新一轮熊市下跌,12月初转向谨慎,1月初提出还需等待。经历两个月调整利空因素已逐步消化,目前无需太担忧。存量博弈的震荡市中,结构偏向业绩确定和政策亮点,以价值股为底仓,持有国企改革、一带一路。

  央视:上调资金利率不等于加息

  国内主流媒体央视也对3号的央行举措进行了解读。央视称,这次央行“出手”的对象,是存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货币市场,而不是直接影响公众和实体企业的存贷款领域。也就是说,这次上调的是央行给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时收取的利率,并没有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所以这次上调不等于加息。尽管货币市场利率对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影响是间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操作仍然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央视节目上表示,尽管上调利率幅度不大,都是比较低的幅度,但也表明了央行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的考虑和方向,提供一个政策的意图,让市场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作用的话就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在保持市场流动性稳定,同时流动性的成本比原来要高一些。专家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在节后上调资金利率,正是为了在2017年,给市场参与者提供“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预期性判断。

  央行本轮政策转向大事记:

  2016年8月24日

  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1400亿元逆回购,包括900亿元7天期品种和500亿元14天期品种,这也是央行逾半年来首次重启14天期逆回购操作。在业内人士看来,央行“收短放长”抬高资金成本,并将之视为货币宽松预期落空的信号。

  2016年9月12日

  继重启14天逆回购以后,央行公开市场上为次日的28天期逆回购操作询量,最终逆回购中标利率为2.55%。

  2016年10月13日

  央行开展了3010亿元MLF,以对冲上周2595亿元MLF的到期。央行称,此举旨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2016年10月18日

  央行对20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4620亿元,其中6月期MLF为2345亿元、1年期MLF为2275亿元,利率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85%和3.0%。

  2017年1月24日

  央行网站与微博同时发布消息,24日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2455亿元,其中6个月1385亿元、1年期107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95%、3.1%,较上期上升10BP。

  2017年2月3日

  央行进行200亿7天、100亿14天和200亿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分别为2.35%、2.5%和2.65%,较上期上调10个基点。此外,央行通知自2017年2月3日起,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隔夜3.1%(原2.75%)、7天3.35%(原3.25%),1月3.7%(原3.6%)。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金黄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