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第一次大规模高杠杆危机的教训

2015年07月05日 17:03  《财经》杂志  收藏本文     

  这是A股市场经历第一次大规模的高杠杆危机,市场复杂性和严峻性,暴露了监管者的行动失当和全市场的价值混乱,改革刻不容缓

  记者王晓璐曲艳丽陆玲本刊研究员杨秀红/文

  用惊心动魄、伤筋动骨,形容中国内地股市6月末、7月初的两周,毫不为过。监管与市场强势博弈,多头与空头激烈对决,最终未能阻止A股加速下跌,空前“股灾”焦灼亿万股民,重创国民财富,能否强力救市,监管部门倍感压力。

  7月4日上午,证监会[微博]召集21家券商负责人商讨对策,决定以21家证券公司6月底净资产15%出资,合计不低于1200亿元,用于投资蓝筹股ETF。21家证券公司同时承诺,上证综指在4500点以下,证券公司自营股票盘不减持。一些机构还建议设立平准基金以稳定股市,IPO发行也应暂缓,给股市以喘息。

  一个月前还十分亢奋的A股,从6月中旬开始,14个交易日内暴跌近30%,一场恐慌式的股市灾难正在上演。即便最乐观的投资者也在动摇对此前热闹的“改革牛”、“国家牛”行情信心。

  证券监管部门意图降低市场风险的某些重要举措,未能挽救市场,反而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沪深股市指数迅疾下挫,前所未有的杠杆牛市回调威力,让各方始料未及。

  6月19日,上证综指重挫6.2%,超2000只个股下跌,已经创下全球市场下挫的奇观;6月26日,上证综指再暴跌7.3%,此后市场加速下跌。

  即便在诸多利好政策下,在有关方面组织资金明显托市的7月2日和7月3日,“救市”仍未奏效。上证综指一度击穿3700点,代表新兴产业的创业板指数从最高的4037点调整至2600点附近,市场人士感叹,行情可谓“惨烈至极”。统计表明,沪深两市下跌失去的财富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是希腊2014年GDP总值的10倍多。

  按照国际惯例,股市指数回调超过20%即入熊市,中国内地A股行情在短短几个交易日内逆转,代价之沉重前所未有。

  由充裕流动性催生、改革预期和新兴互联网经济等概念推动的中国新一轮牛市重挫,让A股投资者首次领略了“杠杆牛”的疯狂与恐慌。在指数一路高歌猛进的过程中被掩盖的风险逐渐暴露,各路资金夺路而逃,上演着罕见的股市“大逃亡”。

  曾憧憬服务实体经济结构转型、推动中国万众创新的沪深资本市场,正成为各种利益的“围猎场”。数日来比较一致的分析认为,在内地市场资金面极度宽松的情况下,股票供给却十分有限,加上监管手段滞后、监管存在盲区、市场机制不完善、媒体及投资者的非理性等因素,A股的泡沫不断被吹大。

  更多的批评则指向证券监管部门,认为证券监管部门在主动降低市场风险时,对整个形势的判断出现了某些偏差,在缺乏统筹协调的背景下,盲目去杠杆和救市,仓促应对导致事与愿违,金融风险未能及时化解。

  一位长期研究资本市场的人士说,当风险不断增加时,金融监管部门应果断出手,但当风险已经积聚的时候,则应采用更柔和的监管手段,而不是强行刺破泡沫,否则对市场的伤害很大,修复更加困难。

  经历A股多年起伏的分析人士则提醒,这次中国内地“股灾”,对投资者是极为重要的风险教育课,大家必须清醒认知:没有一味只涨不跌的市场,严重背离基本面的股票迟早会大幅回调。

  对监管者而言,市场人士认为,他们需要思考更多,并切实改进监管水平。

  面对日趋复杂的证券市场,现有的监管理念显然跟不上市场的变化,第一次面对有杠杆的牛市更是准备不足;目前的监管格局,显然无法统观全局,对场外杠杆资金入市及破坏力准备不足,需要更有全局性的监管措施;所谓“国家牛市”的概念,以及由此带来的股票市场集体狂热,更是要不得也提不得。

  这是A股市场经历第一次大规模的高杠杆危机,市场复杂性和严峻性,暴露了监管者的行动失当和全市场的价值混乱,改革刻不容缓

  关键一周

  从6月29日到7月3日,A股市场惊心动魄,其多空对决的惨烈程度足可载入中国资本市场及市场经济史册。

  6月12日,上证指数创出本轮5178.19点高点,市场狂热和犹豫如影随行。6月13日,证监会宣布严查场外配资,像历次市场大跌都有触发点一样,这一政策成为压垮本轮中国内地股市狂热的最后一根稻草,连续暴跌随即出现,出乎亿万投资者和投资机构意料。

  随后数日,股市剧烈震荡下跌,尤其是6月19日,A股超过2000只个股跌停,而在6月26日,上证指数更是重挫334点,下跌7.4%,收于4192.87点,深成指暴跌8.24%,创业板指数则暴跌8.9%,“股灾”由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天的暴跌令市场震惊,至此,连续几天的大跌和市场巨幅波动,让恐慌情绪开始酝酿。从6月15日开始到26日,9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已经跌去近1000点,但这并不是此轮“股灾”的终点。

  指数暴跌之下,投资者损失惨重。根据同花顺的数据统计,截至6月26日中午,沪深两市市值蒸发超3.3万亿元,近两周共蒸发12.1万亿元。根据此前一周投资者数量粗略计算,最近两周人均亏损近13.5万元,在中国内地证券市场25年历程上,这些数据均是空前的。

  这一天的下跌,自然引起了证券监管部门的关注。6月26日晚间,正值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会议期间,中国证监会首度对A股大跌做出回应称,这是市场前期过快上涨的自发调整,是市场自身运行规律的结果。事后证明,这一表态错判了市场形势,打破了投资者残留的希望。

  更实质的“救市”行动来自央行[微博]。6月27日,央行宣布即日起同时降息0.25个百分点,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央行双降政策超出市场预期,有利于在情绪面上稳定市场信心。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接下来的周一(6月29日)将会是被这些重大利好政策稳住的一个交易日,“股灾”或可到此为止。

  但被认为极为关键扭转“股灾”的6月29日,反而成为关键的、惊心动魄的“股灾”扩大化的一周起点。

  6月29日早市开盘,沪深A股指数再次深度下探,盘中击穿3900点,下跌接近8%,虽然尾盘有所回升,但全天上证指数下跌3.34%,创业板指数继续深跌7.9%。

  央行罕见的双降利好未能阻止股市跌势,严重损伤了投资者信心,市场期待更大的利好政策。当晚,证监会连夜答记者问安抚市场情绪,认为回调过快对市场不利,宣布融资融券稳健,经得起回调检验,而证监会能看得到的场外配资规模也在可控范围。

  同时,多年犹豫不前的养老金入市消息释放。养老基金进入股市的通道原则上打开,测算表明,未来可流入股市的资金理论值在1.05万亿元左右。

  如此实质性利好,刺激了第二天(6月30日)股市少有的巨幅反弹,早盘上证指数一度跌200多点,随后在中央汇金公司百亿级资金巨量买入四大蓝筹ETF带动下,沪深各项股指回升,当天上证指数大涨5.5%,震幅高达10%,创业板指数震幅更是超过13%,亿万投资者情绪颇受鼓舞。

  为了稳定市场,当天基金业协会组织13家知名的私募基金表态集体唱多,这也是绝无仅有的历史。大批上市公司也加入支持市场稳定的行列,大股东纷纷公告宣布增持公司股票。

  可惜,这种明显看起来有组织的唱多,反而在其后几天形成了一种如临大敌的态势,更增加了市场恐慌心理,导致更多卖盘出现。

  7月1日,沪深股市在横盘震荡之后,尾盘再次出现快速下跌,当天上证指数下跌5.23%,创业板指数下跌3.47%,震幅超过9%,市场恐慌情绪再度蔓延。

  当晚,证监会连夜再发出三大利好:沪深交易所将自8月1日起将A股交易费下调三成;券商自主决定强制平仓线不再设六个月的强制还款;允许所有证券公司发行与转让证券公司短期公司债券,从而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

  即便如此,前期获利和去杠杆的资金仍组成了巨大的抛压盘。在有明显政府资金吸收大权重类金融和石油石化股筹码的情况下,沪深两市仍连续出现大幅下跌,到7月3日(周五),经过两天分别下跌3.48%和5.77%之后,上证指数已经下跌到3700点以下,离本轮高点已相差1400点以上,“股灾”无可置疑,市场惊魂不定。

  从7月1日开始,各种“阴谋论”也甚嚣尘上,尤其是借助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广为流传。有人将下跌怪罪于前期喊出市场危险的理性之士,还有说法认为是外资蓄意砸盘,甚至有人喊出为国而战。在经历多年股市变动的投资界人士看来,中国内地股市被浮躁而混乱的恐慌情绪所笼罩,本就不多的理性声音被淹没在一片抱怨、悲观中,沪深股市走到了25年来新的危险时刻。

  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视程度由此提高,但相关应对举措亦引发争议和解读分歧。7月2日,证监会决定对跨市场操纵的行为组织专项核查,意图通过此举减缓股指期货市场的做空动能。同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表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些重要表态,均被市场视为是监管部门为金融稳定的努力。

  但连日来监管部门相关政策被市场无情教训,上述举措也未提振市场信心,7月3日沪深两市继续以暴跌收场。

  在叫停多个做空股指期货账户后,7月3日晚证监会宣布,将减少IPO家数和将筹集资金,并要注资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从240亿元增资至1000亿元。QFII额度将从800亿美元调整至1500亿美元,意图引导海外资金入市。

  期现联动

  在很多市场人士看来,此轮“股灾”破坏性空前,因为沪深股市的多层次结构已非昔日可比,现货市场之外,期货市场震荡更令人担忧,这也被普遍认为是本轮“股灾”的重要诱因。

  沪深A股的连日暴跌,引发了中国内地股市指数期货市场巨大的套保卖盘,由此形成了巨大的期现基差,备受市场关注,期货和现货市场形成了相互带动下跌的局面。这是此前沪深股市历次下跌所未出现的严峻局面。

  7月1日,沪深股市期指尾盘出现大跳水,中证500期指全部跌停震惊市场,截至收盘,中证500期指全部跌停,沪深300期指大跌7.36%,上证50期指跌5.32%。

  股指期货大幅跳水以及期现的贴水表现,引发了市场“外资在期指市场恶意做空”的传闻。中金所[微博]回应称,包括高盛在内的QFII、RQFII在股指期货中只能做套保交易,这些机构近期在股指期货市场的套保交易符合规则,没有所谓的大幅做空行为。

  7月2日,证监会决定对跨市场操纵的行为组织专项核查,意图通过此举减缓股指期货市场的做空动能。

  在最初的制度设计中,监管层希望股指期货发挥价值发现的重要功能,在极端市况下可以作为投资者的对冲工具,从其他市场的实践来看,若善加利用,股指期货作为一个整体,能有效避免个股在做多做空时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可惜的是,由于配套制度并不完善,加上投资者并不成熟,股指期货未能在此次A股震荡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在本轮沪深股市快速上涨过程中,相当数量的公募基金扎堆创业板,一家基金公司多只基金集中持仓的现象明显,等到市场回调,公募基金面临赎回压力需要减仓时,却无法出货,于是纷纷选择了中证500期指进行对冲,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加剧了股市下跌。

  遇到大跌行情,在中小盘股无法卖出的情况下,中证500期货成为泄洪的通道。IC标的股票流动性差,无法卖空,大量跌停,造成投资者只能用期货来做套期保值避险。此外,IC承载的不仅是中证500的对冲需求,而且还承载了中小板、创业板的对冲压力,是这些小盘股释放风险的唯一出口。

  7月3日,沪深股市期指高开后大幅下挫,带动现货市场继续深跌,盘中市场传闻中金所关闭了19个期指做空账户,市场出现反弹,但下午股指继续回调,当中小盘股纷纷跌停后,大盘蓝筹股下挫,上证综指下跌超过 6%。

  北京一位中型券商衍生品负责人说,限制期指的做空机制,暴露出监管层对股市缺乏实质性把握,一旦期指无法对冲,只能卖股票,小股票卖不掉就卖大股票,结果造成从垃圾股到蓝筹股的全面下跌,当天市场的盘面已经反映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链式反应

  沪深股市创立25年来,“股灾”并非首次出现,但这轮市场暴跌令监管层和投资者心惊胆战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杠杆市”的正向和反向威力超乎想象。

  投资者呼吁强烈的是,市场急跌首先冲击的就是杠杆资金,产生“暴跌-强平-再暴跌-更大规模平仓”的链式反应,且惯性巨大,难以刹车,这是沪深股市此前未出现的情况。

  更令监管者和投资者胆寒的是,此轮股市上涨过程中,场外配资野蛮生长,尤以伞形配资和P2P配资最为盛行,由此带来的市场变数和监管挑战均是空前的。

  申万宏源策略报告估算,场外配资规模存量约为1.7万亿-2万亿元左右,其中银行理财资金存量约为7000亿-8000亿元。但相关规模究竟有多大,迄今不见金融监管部门的权威数据披露,这也是令市场在下跌中惊疑不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越来越多的事实暴露,令监管者和投资者大吸凉气:相比场内的融资融券杠杆最高1∶1的比例,场外信托公司的伞形配资裹挟着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杠杆可以达到1∶2甚至1∶3。而场外配资的审批快、高杠杆的特点,使得大量杠杆资金得以入市。

  最近两年来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也在本轮股市上涨过程中起到了让人意外的作用。P2P平台并未如此前各方面所期待的成为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新型连接体,而是在股市逐步上涨行情中成为信托夹层,更广泛的是单独为个体投资者配资。

  作为影子配资的典型,这一模式在两年之内规模迅速膨胀。通过P2P平台配资,基本没有资金的门槛,通过平台申请账号,最快一天就可以完成配资,配资比例甚至高达1∶8,资金杠杆水平之高,即使是经过金融危机的华尔街也为之侧目,但监管层和投资者对此的真正认识颇为滞后。

  在过去一年里,这些场外配资多通过设立平仓警示线和平仓线保证风控,在达到一定的下跌幅度后,配资公司有强行将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卖出的权力。假设平仓线设置在110%,在1∶2.5的杠杆下,亏损21.4%才触及平仓。若杠杆达到1∶5,那么资金亏损8.3%就将触及平仓,而在1∶9的极端高杠杆比例下,出现少量亏损就触及平仓线。这样的高杠杆,很难承受住市场的波动。

  米牛网联合创始人柳阳告诉《财经》记者,因为平仓账户数量的增加,每晚都要加班忙于平仓后的沟通工作。6月30日大跌当天,米牛网平了6%的账户,涉及资金8000万元左右。柳阳坦言,这种行情给其风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据《财经》调查,6月19日暴跌之后,大量1∶5以上杠杆的配资盘爆仓被强平;在央行降息、降准前的一周,1∶4杠杆爆仓,甚至危及1∶3杠杆的投资者,这些连锁反应均是灾难性的。

  调查表明,此轮沪深股市场外配资的加速入场大约发生在今年3月至5月份,正是沪深指数上涨最快速的时候,在指数高点配资入场的投资者,面对本次超过千点的暴跌,难逃被强行平仓的命运。

  与场外配资大部分资金入市较晚不同,券商融资融券余额到6月市场调整前有2.27万亿元,其中超过一半余额发生在今年1月之前。

  即便如此,这轮市场跌下来后,券商融资业务的平仓压力也开始不断增加,以1∶1的杠杆融资,130%的平仓线计算,只要标的价格下跌35%,就达到平仓线,在大盘自高点滑落过程中,目前许多个股跌幅已经超过35%,“股灾”呈现大面积之势。

  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称,这就是杠杆市调整带来的连锁反应,“高杠杆的场外配资首先爆仓,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按照杠杆比例大小,从场外配资、伞形信托到两融依次下降。”

  据其估算,截至今年7月初,在上证指数5000点左右建仓的场外配资已基本被清理,4500点建仓的大半已触及平仓线;如果市场继续调整,伞形信托和两融的配资风险将依次暴露。

  北京一家券商两融业务负责人说,在6月29日市场暴跌后,两融业务的压力并不大,但随着市场继续下挫,公司已经规劝客户主动减仓,同时融资的平仓压力逐渐增大。

  《财经》获悉,杠杆资金的平仓压力已经传导至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赎回的压力逐渐增加。为了应对这种压力,在市场下挫中,不少机构投资者只能通过期指套期保值。

  据中金所统计,6月15日至7月2日,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机构、信托公司、QFII及RQFII等机构投资者,前期主要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卖持仓规模较大。这也是中证500股指期货主力合约IC1507不断出现较大做空盘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与客户签订止损线的私募出现清盘或斩仓现象。7月3日,知名私募基金清水源旗下多只产品清盘,更多私募基金同样面临不小的赎回压力,投资者的结构出现裂变。

  《财经》记者接触的多数投资分析师认为,如果市场再度持续下跌,各种被迫平仓会不断发生,产生更多的卖单,这种链式反应持续下去,后果就不堪设想: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而很多投资机构也会清盘,最后会危机券商和银行,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配资是一个黑箱,没人能摸得清真实的规模,心里没底所以更为恐慌。”上海一名买方研究员对《财经》表示。

  疯牛何来

  面对“股灾”,反思无可回避。政策制定者最初期望的改革牛、慢牛,何以变为疯牛?

  一些投资界人士提醒,从2014年开始,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只能用疲弱形容,2015年一季度GDP增长7%,而2006年至2007年那轮牛市时,中国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企业盈利持续增长不可同日而语,这或许可以解释本轮牛市根基的先天不足。

  不过,此轮牛市的资金面颇为充足。由于经济持续低迷,央行多次降准、降息,而信贷规模又不断放大,持续几年的货币投放让整个市场资金面大为宽松。

  由于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很低,而房地产市场自2014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拐点,投资预期收益不在,诸多资金转而投向流动性更强的股市。

  自2014年7月开始,沪深A股走出一段快速上涨的“疯牛”行情。从去年7月开始,上证指数从2000点开始持续上涨,到今年6月达到5178点,不到一年时间上涨近160%,沪深两市日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居全球股市之首。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今年深圳创业板指数更是暴涨274%。创业板诞生了不少翻了数倍的股票,同时一批重仓创业板的公募基金表现优异,行业排名靠前。

  一方面,公募基金大举买入创业板推动了指数的涨幅;另一方面,创业板的快速上涨提升了基金的业绩排名,吸引更多的资金申购相关基金份额,形成“击鼓传花”式的循环。在此次回调前,创业板市场已经出现多只市盈率超过1000倍的股票。

  火爆的股市行情带来赚钱效应,吸引了大批投资者蜂拥入市,证券登记公司公布的新开户数据不断刷新。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官方媒体事实上不断推波助澜,变相鼓动更多人投身股市,一时间各种论调流传:“三大驱动因素全面改善股市巨量快步上行”、“市场的蓬勃向上将进一步助推经济发展”、“高层频繁关注资本市场给了股民乐观预期”,这类对市场乐观的文章持续在今年3月至4月出现,尤其是当某些官方媒体发出“4000点是牛市新起点”的论断时,新一轮全民炒股热情已无可阻挡,“股灾”隐患也就此浮现。

  在这种狂热中,全面炒股的情况再次出现:广场舞大妈谈论股票;不少大学生和中学生开户;甚至出现了全体村民炒股的炒股村;连某些饭店的厨师也关注股市开盘。

  社交媒体的便利性更推动了各种利好内幕消息的广泛传播,一时间似乎人人都有内幕消息,到处是民间股神,很多所谓内幕消息,随即在上涨行情中被验证有效,这进一步助推了数以千万计的新股民入市热情。

  市场人士注意到的另一个怪现象则是,近两年A股市场流行更名,变一个更时髦的名字就可能让股票大涨。一家主营业务已经空壳化的房地产公司多伦股份,在5月更名为带有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匹凸匹”之后,虽然其主业未做任何实质变化,且公司仍然亏损,但该公司在更名公告后连续六个涨停,市场人士只能感叹:疯了!

  一度以主营高端餐饮而上市的湘鄂情,更是数次更名,最后变为中科云网这样带有高科技含义的时髦名字,也成为推动其股价大涨的重要因素。

  随着沪深市场持续上涨,机构资金也不断壮大。据Wind资讯统计,2015年5月,通过新发行公募基金入市的资金约为2777.67亿元,较上月的2547.18亿元增加230.49亿元。

  与2007年的那轮牛市不同,杠杆的引入成为这次市场暴涨的重要推动器,尤其是来自券商两融和伞型结构化信托的杠杆资金,使得超过六成的交易量来自个人投资者,这与最近几年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形成了新的反差,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亦是“股灾”的隐患之一。

  在证券监管之外,场外配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通过信托、P2P等渠道变相流入股市。这在一段时间里,事实上未成为证券监管的重点,待其规模做大时,已经难以控制。

  多数分析人士认同,除了资金面支撑外,对改革的预期以及政府提出的“互联网+”、鼓励创业等概念,均为本轮堪称“疯牛”的上涨行情提供了某种依据,“互联网”、“3D”“机器人”,重组、增发等都被当做重要题材。同时,“改革牛”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国家牛市”一度成为政策新词。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政府希望推动股市持续牛市,二级市场的高估值,也带动了一级市场中小企业融资,而国企改革和财政政策也需要牛市配合,市场的财富效应也是防通胀的药方。

  与监管者和投资者所期望的慢牛不同,在亢奋情绪和不断涌入的资金推动下,本轮股市上涨迅速变得疯狂,股灾随即到来。

  杠杆教训

  自沪深股市1990年创立以来,这是A股第一次经历有较大规模的杠杆危机。市场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暴露出监管者和投资者的认知分歧、行动失当和价值混乱,股灾破坏极大,损失可谓惨重。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资界权威人士认为,回溯本轮股市的暴涨暴跌,证券监管部门一直试图推进资本市场相关改革,对杠杆资金的风险一直密切关注,但对整个市场所蕴含的系统性风险把握仍显欠缺,缺乏对极端情况有效的紧急处理预案。

  据《财经》记者了解,5月28日沪指暴跌6.5%之后,证监会组织中信证券、申万宏源、银河证券、中信建投和中国证金公司摸底两融业务,并在随后的三周时间,每周听取市场机构的最新汇报。

  据参会人士介绍,有机构测算,5月28日市场大跌之前,市场总浮盈在9000多亿元,显示经过充分换手后,主力资金已兑现大部分盈利,当天市场大跌后,市场总浮盈迅速下降至4300亿元左右,当时市场已较为脆弱,但两融业务的风险并不明显。

  当时,证监会对于场外配资规模并不掌握,此后切断券商端口场外配资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是证监会始料未及的。

  前述参会人士说,在市场高点时,主动刺破泡沫谈不上明智之举,而在市场已经出现崩盘迹象后,监管部门并未足够重视,也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和经验。尽管A股市场首次经历大规模杠杆资金的流入,但这一教训值得反思。

  北京一家证券公司的高管称,对于去杠杆采取强烈监管措施引发风险后,证券监管部门转而鼓励券商加杠杆,这样的矛盾政策损害了监管的严肃性,引起更多混乱。

  多年来中国金融业分业监管、缺乏统筹协调的某些弊端,也在本轮股市涨跌中再次显现。市场人士注意到,此次对杠杆资金的检查,证监会、银监会并没有共享信息,导致证监会对场外配资规模估计不足,对形势的研判出现较大偏差,在市场崩溃的过程中,至今没有关于场外配资信息的权威发布,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

  目前证券业界主流观点将此次市场暴跌归咎于杠杆资金的运用,在这些分析之外,一些更冷静的投资者开始关注:在供给端的行政控制,是否是这次股灾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多位市场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面对如此汹涌的资金流入,证监会仍然控制新股发行节奏并控制发行价格(发行市盈率不超过23倍),造成创业板400多只股票遭到爆炒,新股上市后屡创涨停板纪录。

  2015年上半年,沪深股市IPO总融资额1461亿元,与日均过万亿的成交额相比,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来自监管内部的声音称,监管部门在新股发行的问题上一直投鼠忌器,害怕增加新股供应会打压指数。

  不过,在市场大涨之后,在试图降低杠杆的同时,又突然加大新股供应,一次性批准了28家企业的IPO,则直接刺破了泡沫。

  几位不愿具名的研究者亦明确指出,面对这样一个极端疯狂的市场,某些官方媒体发出“4000点是牛市新起点”、机构研报频频鼓吹万点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都值得反思。

  《财经》记者接触的各方面人士建言,当股市危机出现时,广开言路显得极为重要,在喧嚣和抱怨中,能够直陈问题所在的声音需要倾听,哪怕是监管部门出现了失当举措。而目前的市场氛围,言路并不足够通畅。

  由此,一旦股市出现暴跌,参与各方均将希望寄托在监管部门身上,逼仄了监管操作空间,在救市过程中,一些强烈行政干预的措施亦有可能再次祭出,即使一时缓解下跌压力,也可能成为中国资本市场20多年改革的某种倒退。

  多位证券市场权威人士提醒:面对疯牛之后的“股灾”,从监管者到投资者,都需要及时补课,以免重蹈履辙。麻烦在于,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否是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所能消化的?

中金力推i牛股:深挖价值金矿 及时短信提醒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文章关键词: A股市场股灾高杠杆

相关专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李克强访法过60岁生日 晚宴菜单曝光
  • 体育美洲杯-智利点球大战4-1胜阿根廷夺冠
  • 娱乐张靓颖公开12年恋情:上台! CEO男友拥吻
  • 财经专家热议稳增长政策:大王还在手里呢
  • 科技暴风科技回A股始末:神话是这么创造的
  • 博客叶檀:股市连续下挫是谁的阴谋?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高校“卖”毕业生:每位标价1千(图)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齐俊杰:强力救市后股民的正确姿势
  • 易宪容:救市总动员要把枪口对准做空
  • 张捷:彻底否定削杠政策是救市关键
  • 宋清辉:国家在市场危机时刻应救市
  • 姚树洁:这轮股市下跌最可怕的地方
  • 易宪容:为何政府救市政策失败?
  • 刘姝威:换一个角度看这次股灾
  • 谢百三:拯救中国股市何以这么难?
  • 朱宁:股市大跌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 刘姝威:不停止金融杠杆工具后果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