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机构起死回生 股改割除毒瘤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2日 03:10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赵笛

  《易经·系辞下传》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就是说,当事物发展到了极致,或者面临困境,就必须思变、改变。只有这样事物才能够顺畅、通达,才能更长久地发展。

  从1990年至今,A股市场已经迈入了第23个年头,从最初摸索着前进,到市场规模飞速扩大、规则逐步完善。期间,每当市场陷入困境或混沌,也都是靠疾风暴雨式的变革,迎来了新的生机。这其中,有两次堪称“大变革”的时期,也正是这两场变革,逐步奠定了今日A股之根基。

  时间来到2011末,自郭树清上任证监会主席以来,随着一项项“新政”的推出,一场新的大变革正在拉开序幕。这一次,变革将把A股市场带向何方? 每经记者 赵笛

  第一次变革:机构大革命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句话,在2000年时的A股市场得到了印证。

  梳理起来,这次变革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网络股疯狂

  2000年刚开始,网络股掀起狂潮。当时的龙头上海梅林从2000年1月4日起的22个交易日里,14个涨停,累计涨幅253%。

  此外,当时还是ST海虹的海虹控股在1~2月间的31个交易日里,出现了24个涨停,累计涨幅高达322%;厦门信达、*ST科健等,也在这轮行情中大放异彩。而疯狂过后,市场的大幅动荡随之而来。

  二:基金黑幕爆发

  2000年10月8日,《财经》杂志发表《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一文,指出证券基金有大量违规、违法操作的事实。如对倒制造虚假的成交量、利用倒仓操纵市场、基金独立性存疑、玩弄净值游戏、投资组合公告误导市场等。

  随后,该报道引发了市场共鸣和广泛讨论乃至声讨。

  三:上市公司丑闻频出

  经历了2000年的 “前高后低”,2001年沪指下跌20.62%,宣告为期4年多的大熊市开始。与此同时,A股上市公司的丑闻也在不断曝出。

  2001年8月3日,《财经》杂志刊发《银广夏陷阱》一文,揭露上市公司银广夏1999年度、2000年度业绩绝大部分来自造假。银广夏的股价随即出现大幅杀跌。2001年9月起,更是出现空前的15个跌停。

  2001年10月26日,时任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的刘姝威发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短文,指出过去几年间赖以支撑蓝田股份的不是所谓的高增长,而是银行信贷资金。蓝田股份的资金链断裂,股价也随即出现暴跌。

  相比之下,银广夏和蓝田股份的犯事主体是上市公司及其控制人,亿安科技(现名“*ST宝利来”)案则是二级市场的操纵事件。2001年4月25日,中国证监会作出决定,对联手违规操作“亿安科技”股票的4家公司处以重罚,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总计8.98亿元,限3个月内卖出剩余股票77万股,盈利予以没收。

  四:规则密集出炉

  面对资本市场的乱象,监管层开始推进一连串的制度性建设。

  2001年1月20日,招股说明书开始网上披露;3月28日,《上市公司新股发现管理办法》出台;2001年4月2日,证监会发布 《上市公司检查办法》、《上市公司董事长谈话制度实施办法》,以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6月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01年修订本)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01年修订本)公布;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基金公会成立……

  当年8月15日,第一个开放式投资基金——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的成立,开放式基金相对于之前的封闭式基金,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将更高,这成为监管层杜绝基金黑幕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

  2002年1月1日,首批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发放;4月8日,深交所举办“QFII座谈会”;6月3日,证监会发布《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11月5日,《QFII管理暂行办法》公布;11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接纳日本野村证券株式会社上海代表处为“首家特别境外会员”……

  五:券商大面积破产

  2001年以来的大熊市,使得市场成交量锐减,这使得长期以来违规经营的部分券商,面临巨额窟窿无法填补的命运。

  2002年8月,鞍山证券被民族证券托管。一年后,证监会召开“证券公司规范发展座谈会”。这个日后看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对券商提出严禁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严禁挪用客户委托管理的资产、严禁挪用客户托管的债券这“三大铁律”,由此拉开了券商综合治理大幕。

  2004年10月18日,央行发布《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券商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这成为缓解券商资金面压力的重要举措。随后,监管层对券商的治理工作全面展开。

  六:QFII、社保资金、险资入市

  相比券商的大面积破产,监管层推动其他机构进入A股的步伐却在加快。

  2003年7月9日,瑞银投下QFII第一单,这宣告了QFII正式踏入A股市场。QFII进场对A股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是激发投资者的信心,稳定证券市场的局势;二是有利于调整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结构,终结公募基金一家独大的局面;三是可建立起“价值投资”的理念,引导投资者避免追涨杀跌;四是提高与国际证券市场关联度,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2003年6月5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公布。随后,4家基金公司正式与社保基金理事会签署相关授权协议,社保基金开始入市。

  2004年10月25日,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机构可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参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

  至此,A股形成了至今依旧存在的证券公司、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QFII、社保基金、保险资金这六大资金构成的机构格局。

  七:“国九条”和《基金法》出台

  一方面是机构格局的完善,另一方面也需要机构政策的完善。

  1997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奠定了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基础。

  2003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终于颁布了 《证券投资基金法》,并于2004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之后,中国股市又一重要法律。

  2004年6月,证监会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基金信息披露一般规定、基金募集信息披露、基金运作信息披露、基金临时信息披露、信息披露事务管理、法律责任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从而使得基金法规体系更趋完善。

  更为重要的是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九个方面的纲领性意见,为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A股市场通称的“国九条”,成为A股市场第一次变革中的“压轴大戏”。

  2001年起的4年大熊市,造成了众多券商破产。不过,经过了2001年~2002年的积累,管理层的制度性建设已经初见成效。随着各类机构入场及一系列制度的完善,A股的第一次变革画上了一个句号。

  第二次变革:股改割毒瘤

  1999年6月11日,棱光实业成为第一家被交易所谴责的公司。经查实,棱光实业有两大问题:一是重大担保事项未及时披露;二是重大诉讼事项未及时披露。

  市场认为,国有股 “一股独大”是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问题困难重重的根源。对此,改变这一现状对于A股市场的发展来说显得至关重要。这一背景也催生了A股市场第二次变革。

  一:“国有股减持”探索

  早在1994年,国有股减持的探索就开始了。1994年4月,珠海恒通集团收购棱光实业35.5%的股权,这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例国有股转让;1999年12月2日,国有股配售试点启动。中国嘉陵黔轮胎A入选国有股配售的两家试点上市公司。

  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出现于2001年6月12日。当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核心是“在新发、增发股票时,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

  就在《办法》出台的第三天,沪指见到了历史大顶2245点。当年7月26日,烽火通信等4只新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时上网发行,并均以发行价减持国有股。这是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的正式开始,但其也加快了股市的暴跌步伐。随后长达4年的大熊市开始了,直至2005年6月,股市下滑到998点。

  《办法》为何成为股市的 “杀手”?市场人士认为,国有股按市价减持被解读为“圈钱”,投资者用脚投票成为了必然。

  在 《办法》仅运行4个月后,2001年10月22日,证监会紧急叫停 《办法》。2001年10月23日,A股出现暴涨,指数最终涨幅达到9.86%,个股则全面涨停。2002年6月23日,“国有股减持”被国务院正式叫停。次日,A股市场爆发井喷式“6.24行情”,沪指涨幅9.25%。

  二:“股改”横空出世

  停止国有股减持后,A股并没有扭转颓势,直至2005年“股改”的启动。“股改”真正形成了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利益的大统一,第二次变革的关键时刻到来。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

  2005年5月8日,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颁布了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业务操作指引》,确定清华同方 (现名同方股份)、三一重工(微博)紫江企业金牛能源(现名冀中能源)四家上市公司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

  2005年5月3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第二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范围扩大。6月10日,首批试点的三一重工(微博)、紫江企业、金牛能源改革方案均通过了股东大会的表决,宣告试点工作初步取得成功。

  三:历史大底悄然形成

  2005年6月6日,证监会推出《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也就在当天,沪指最低探至998点。

  2005年6月16日,《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 (试行)》正式公布。

  随后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展开。正是股改政策的密集出台封杀了指数下行的空间:在998点之后,沪指在1004点完成二次探底,历史大底悄然形成。

  为什么国有股减持不受市场欢迎,股权分置改革却能够引起市场的共鸣呢?

  学者韩志国认为,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夭折,根源于三大缺陷:一是主观色彩太浓,不尊重市场;二是“圈钱”的意味太浓,未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能力;三是方案的实施过程违法,不少未达到三年时间的发起人股份也进行了减持并进入二级市场流通。

  而酝酿3年之久的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上市公司和各级股东的利益统一,推动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四:全流通大幕开启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全流通的大幕徐徐拉起。作为A股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股权改革也成为2006年~2007年大熊市的基础。

  2006年5月7日晚,中国证监会公布了 《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标志着以恢复再融资为开端的 “新老划断”正式提上日程。2006年5月17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发布。“新老划断”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恢复不增加即期扩容压力的定向增发以及以股本权证方式进行的远期再融资;第二步是择机恢复面向社会公众的其他方式的再融资;第三步是择机启动全流通条件下的首次公开发行。

  2006年5月16日,G长电发行认股权证;当年5月17日,G综超完成定向增发;当年5月25日,中工国际公布招股书,股权分置改革后IPO重启。至此,也宣告了“新老划断”的正式实现。

  2006年6月17日,沪市第一家完成股改的公司三一重工有限售条件流通股上市,至此“小非”出现。

  2006年10月9日,“G”股标识正式告别沪深股市,两市1000多家“G”股将恢复原有的股票简称;相反,所有未股改公司将被冠以“S”标志。这意味着持续了一年之久的股权分置改革时代基本结束,沪深股市也就真正进入了“后股改”时代。截至2006年底,沪深两市共有1269家公司完成了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市值占比97%。

  2006年是A股第二次大变革的政策终点,但却是第二次大变革利好发酵的起点,为期近两年的大牛市就此形成了。

  相关组文:

    郭树清新政 资本市场第三次大变革

  第三次变革之IPO新政研究:用手投票

  第三次变革之退市制度研究:让“南郭先生”退出

  第三次变革之运行机制研究:四大药方

  第三次变革之投资策略:蓝筹股要活

  A股史上两次大变革回顾

  机构起死回生 股改割除毒瘤

  第三次变革能否带来大牛市?

    叶 檀:第三次大变革 有了市场与公平内核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