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真能牛到24000点吗 泡沫永远不可预测

2015年06月16日 11:25  《理财周刊》  收藏本文     

  文/ 本刊记者邢力

  上证指数攻破5000 点大关之后,市场群情激奋,各路专家学者又开始充当起了“算命仙”的角色。有人高呼这轮牛市一定会冲破10000 点,有人说15000 点,有人说20000 点,更有最激进者说24000 点!对于这种越来越乐观、离谱的预测,我们不禁要问:A 股真能牛到这地步吗?

  “这轮牛市最终会涨到24000 点”,这一惊人预测是陆成渊先生在最近的一个论坛发言中作出的。他是资深金融投资专家、中国证监会[微博]注册分析师、国内多家电视台特约评论员。

  既然敢说这样的话,我们不妨看看陆成渊这么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历史不会简单重演

  陆成渊先生认为,许多市场人士,包括业内专家,都还自觉不自觉地拿2006~2007 年或者1999 年那波行情作参照,试图从中发现历史重演的规律,并通过历史比对来预测这轮牛市可能持续的时间以及最高能达到的高度。

  但他觉得历史不会简单重演。因为2006-2007 年大牛市是中国重化产业发展进入最高潮时产生的。事实上,2007 年也恰恰是那一轮完整的经济繁荣长周期的最后一年,因此以股权分置改革作为契机发动的牛市,其爆发力十足,但持续性和随后的大调整也同样惊人。

  陆成渊先生认为去年以来的这一波牛市,却恰是在中国宏观经济已开始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背景下展开的,这一轮周期的特征是中国经济增长即将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所以支持这波大牛市的经济基础不是良好的经济表现,而是市场对深度改革的预期,是经济转型升级、解决地方债务危机、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既然是这样的背景,那么在中央政府层面已经有明确清醒的政治意识和坚强果断的政治决心要让资本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转为创新驱动的发动引擎的情形下,这波牛市会延续到什么时候,答案其实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基本确立的那一天。

  而那一天的到来,陆成渊先生认为没有五六年甚至七八年,是不可想象的。这期间会经历多次冲击、阻碍、打压,因而这轮牛市也绝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时间,进三步,退两步,来渐次达到24000 点的高度。

  “多少人在研判这轮行情的顶点,有说什么时候经济复苏了,什么时候牛市结束;或者通胀抬头了,货币开始紧缩了,注册制推出了,牛市戛然而止了。我听了都笑,这些举措会导致极其剧烈的调整,但牛市不会就此结束。如果因为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波行情的性质,以老眼光旧经验去套用,用以往的K 线图去对比,对不起,你犯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陆成渊说道。

  牛市为何能涨到24000 点

  由此陆成渊预测,这轮牛市将会持续到2022 年党的二十大前夕,也就是贯穿本届政府余下的所有时间。那为什么这轮牛市的最终点位会达到24000 点呢?

  这时,之前还反对大家用历史数据来对未来进行预测的陆成渊又用起了历史数据。他运用历史数据的办法非常“简单粗暴”。2006~2007 年的牛市,上证指数从最低998 点涨到最高6124点,涨了6倍。这轮牛市既然号称“改革牛”,那牛市的疯狂程度就取决于改革的力度。陆成渊认为,本届政府的改革力度会远远超过上一届政府,他认为在上轮牛市涨幅基础上翻个倍是没有问题的,也就会上涨12倍。

  另一个支撑这轮牛市会上涨12 倍的依据是证券总市值占M2 的比重。陆成渊认为目前5000 点是50%左右,美国这个数值是140%。如果中国达到美国的水平,M2 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22 年A 股点位正好24000 点,结论依然是这轮牛市会涨12 倍。

  接下去有人可能会问两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证券市值总市值占M2的比重一定会追上美国呢?或者说,为什么美国的这一数值是140%,我们也一定会达到140%呢?

  陆成渊给出的理由是“民智已开”。

  如今创业正在酝酿成为中国年轻一代最为热切和强烈的冲动。在中国,任何事情成为一代人的风潮,其成长爆发力都会以光速扩展。1998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全球市场如梦初醒,外商直接投资(FDI)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东部沿海。从1998年开始,东部省份的FDI 以每年30%以上的增速发展,江苏更是以毎年80%的令人瞠目的增速创下一个地区引进外资空前绝后的纪录。同样的道理,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资本市场大国将在未来7 至8 年内实现,标志即中国上证指数达到24000 点。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必须是总市值和M2 的比值而不是总市值和GDP、全社会融资总额或居民储蓄余额的比值?陆成渊认为只有M2才能最充分体现全口径流动性,它与货币创造机制及与之关系密切的货币政策具备同步派生性。这恰是证券市场资金流向的总体导管。

  一轮牛市指数上涨12 倍——A 股20 多年的历史上,只有1991~1992 年的第一轮牛市达到过这样的高度,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么疯狂的牛市。面对众人狐疑的眼神,陆成渊又举了几个海外股市的例子:“2000 年纳指泡沫破灭前涨15 倍,1967~1989 年日本经历‘奥运景气’、‘神武景气’,股指涨26 倍;中国台湾股市1985~1990 年涨了18.9倍,我们12 倍,多吗?”

  对于已经从最低位上涨了将近8 倍的创业板指数,陆成渊依然表示乐观。他认为近期创业板指数的调整仅仅是因为创业板公司平均超过150 倍的市盈率所造成的恐高症的大幅蔓延所致,但他认为纳斯达克[微博]估值最高时达540 多倍,创业板的高市盈率只是小巫见大巫。更何况中国的上市公司是极度稀缺资源,尤其是创业板公司,这些创业板公司通过再融资进行外延并购外部优质资产的空间大得几乎难以想象,而只有在大牛市中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才是畅通无阻、毫无困难的。

  牵强附会难服众

  听完陆成渊作出的这一大胆预测背后的逻辑理由,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冷气——果然“简单粗暴”!

  陆成渊一边在说历史不会重演,拿上一轮牛市的历史经验来预测着一轮牛市能达到的高度是不靠谱的;一边却还是在拿上一轮牛市的数据作为次轮牛市预测的依据之一。

  陆成渊口口声声说这轮牛市是改革牛,但改革预期和股市走牛之间其实并不能找出简单的对应关系。因为本届政府上任始于2012年,而真正将深度改革的鸿图全盘托出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早在2013年就已经闭幕了。如果是因为外界对改革的强烈预期导致这轮牛市的话,那么为什么这轮牛市不是在2012年或者2013年启动,而是直到2014年下半年才姗姗来迟呢?一样的道理,既然吹响改革号角的时候,牛市还没有到来,又凭什么说改革还在延续的时候,牛市就不能提前结束呢?既然中国股市已经证明了股市的走牛和经济的走牛没有必然联系(至少不是同步的),那又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股市的走牛和政府的改革红利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呢?凭什么说这轮牛市就一定会延续到改革结束呢?

  再说到底,谁说只有本届政府会进行深度的体制改革?难道2022年党的二十大换届选举之后,下一届政府就不会再有新的改革举措了吗?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开放所选择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的道路,从来不寄期望于毕其功于一役。过去35 年,中华大地上一直在进行着改革,只是有时改革的步伐较快,有时改革的步伐稍慢。改革的速度快就有牛市,改革的速度慢就没牛市,这样的逻辑显然也是说不通的。

  至于拿证券市场总市值占M2 的比重来预测A 股牛市高点也只是陆成渊的片面之词。首先,每一轮美股牛市的高点,美国股市市值占美国M2 的比重并不都是稳定在140%,也是会跟随美股的牛熊转换而不断变化的。其次,美国的M2和其他国家的M2 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美元是全球货币,不顾中美国情差异,拿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M2 和以美元计价的美国M2 进行简单类比也是不合理的。第三,M2 所创造的只是流通货币,而GDP 创造的才是真实的财富。股市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财富的创造机器,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更多的专家会更倾向于用股市市值和GDP 的比例关系来预测股市泡沫何时破灭。比如巴菲特就特别喜欢参考这个指标,所以这个指标又叫“巴菲特指标”。但即使是“巴菲特指标”,也无法准确预测牛市结束的时间点。因为每一轮牛市发生的市场背景都不同,每一轮牛市的疯狂程度也不同。有时候股市市值一旦超过GDP 的1.2 倍,泡沫就会破灭;有时候是达到1.5 倍时泡沫才会破灭;但也有极端情况,当这个数值达到2倍时,泡沫才会破灭。

  至于陆成渊所说的“纳斯达克估值最高时达540 多倍”,也只是部分上市公司。纵观历史,纳斯达克整体的市盈率从来没有达到过540 倍。而如今中国创业板的整体市盈率超过了150倍,整体和个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拿极端个案给中国创业板的集体疯狂做背书,显然也是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泡沫永远不可预测

  说到底,股市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可以提前准确预测的。不管你的预测看起来多么有理有据,总是有人能够举出反例来反驳你的观点。如今上证指数已站在5000 点之上,所有人都知道,A 股已经远离了从价值低估到价值回归的阶段,现在已经处于泡沫积累的阶段。既然是泡沫,我们就无法准确预测破裂的时间点。涨到8000 点是泡沫,涨到10000 点是泡沫,涨到24000 点同样是泡沫。从今天5000 点走向那遥远的24000 点的道路上,泡沫随时可能会破。

  从逻辑上说,泡沫本身就是非理性投资行为堆砌出来的,非理性的东西就没有办法用人类的理性去预测。你去预测股市泡沫何时破灭,就像预测一个精神病人什么时候会突然拔刀子伤人一样。就算你预测准了,那也只是瞎猫撞上死耗子而已。

  对于这轮牛市将会涨到24000 点的惊人预测,我们不妨就付诸一笑吧。

中金力推i牛股:深挖价值金矿 及时短信提醒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文章关键词: 理财资讯理财故事股票炒股股市A股市场养老基金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孙鸿志受贿通奸
  • 体育世预赛-杨旭戴帽 国足6-0不丹取开门红
  • 娱乐前央视主持马斌走私香烟被查 缓刑12个月
  • 财经养老金入市?专家称股市暴跌时再放出来
  • 科技最高法:网购快递被冒领应由网店赔偿
  • 博客男子砍死强暴妻子者被判无期合理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发布 往年分数线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洪榕:如何应对这次A股的真调整
  • 梁建章:中国进入“人口危机”时代
  • 姚树洁:股民赌瘾没满足 6000后歇菜
  • 尹中立:中国神车可能是股市的风向标
  • 叶檀:这就是痛苦的慢牛
  • 黄祖斌:避免股市悲剧的五大戒律
  • 张庭宾:开放资本项目或决定A股顶部
  • 路过十八:跌出来的安全边际
  • 姚树洁:黄奇帆与张维迎PK政府与市场
  • 连平:短期经济运行已在筑底企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