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4日09:09 新浪综合

  本文作者华创证券债券首席分析师屈庆,原文标题《听银行的反馈----华创债券团队一周扯淡(2017-6-3)》

  近期我们拜访了多家城商行和农商行,普遍的反馈是这一轮监管是非常的严格。当然,不同的银行反馈的细节有所差异,值得关注:

  (1)目前多数银行还在自查阶段,但也有银行反馈银监已经多次入场检查了,每次驻场检查一个月,每一批间隔1-2个星期。小一点的银行是省内的银监交叉检查;省联社则是各省之间交叉检查。银监现场检查也非常细,根本不听银行自己的反馈,只看第一手的证据。总体而言,银行目前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应付监管的检查和即将到来的检查。如果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可能对银行后期业务的发展和债券市场趋势形成比较负面的冲击。

  (2)银行的新业务基本已经停了。监管严格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因为MPA考核的压力。当然,对于此前规模增长慢的银行,则反馈MPA压力不大,不过这样的银行并不多。新业务的暂停将影响银行对新增的债券需求,后期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对利率债而言,虽然传统的大行的配置需求还是在的,但是小银行主动负债能力下降后,对利率债的需求也会下降,但是利率债供给非常大,下周将面临400亿单只的国债发行规模,因此一级市场可能更弱,并带动二级市场利率的回升。对信用债而言,表外规模扩张慢了后,信用债的需求也就慢了,但是后期到期信用债的规模非常大,这样的情况会加剧企业流动性压力,增大违约的风险。实际上,部分企业已经屏不住了,我们认为企业会从此前的嫌弃发行利率太高而放缓发行到后期不计成本发行的阶段过渡。

  (3)更麻烦的是老业务的规范和清理。甚至有些地方监管要求6月底之前全部收回投的非银的产品。但问题是目前非银产品亏损巨大,如果银行负债稳定,银行还是会续作亏损比较多的产品,但会赎回业绩好的产品;而如果负债不稳定,而且当地监管严格要求的话,银行还是会全部赎回产品。

  总体而言,由于这一轮受伤较重,银行普遍反馈今后可能都不太会去买券商的集合产品了。当然,也有少数银行反馈,一方面因为都是成本估值,虽然有浮亏但压力还不算大;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都是个人理财,负债来源比较稳定,所以不急着赎回产品。

  (4)资金成本越来越高。银行反馈目前1年同业理财报价最高已经有5.6,保本也已经5.2,但还是发不动,银行认为这就是在续命,但需求方非常弱。当然,资金成本高企,也是银行对券商集合产品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毕竟两者利差太薄了。由于同业成本居高不下,很多银行开始更注重个人理财的发展,这个成本也在持续提高,但是流动性至少是稳定的。

  总体而言,监管依然是目前影响债券市场最核心的因素,倾听银行同业的反馈,远比我们自己在局外臆想要更为务实。6月12日是银行自查结束的期限,从前期自查到银监会检查,从银监会摸底到出台具体的监管细则,从预期影响业务到实际影响业务,监管对债券市场的冲击可能远还没有结束。

  除了监管之外,我们认为也需要关注下面几点信息,可能对后期市场产生影响:

  (1)人民币的趋势。虽然上周反弹了一波,是参考1月份的走势,后期的走势不容乐观。非基本面导致的人民币波动可能也会加大资金面的波动,6月初以来资金面已经出现不稳定的迹象。对机构而言,我们认为6月份的第一要务应该还是维护自身流动性的稳定,资金交易员也可能会更辛苦一些。下周有MLF到期,续作是必须的,只是能否真正缓和流动性压力,还是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2)周五公布的5月份美国就业数据看起来有点差,但目前美国就业市场已经充分就业,每个月新增就业人数本已经不需要也不会如前期就业市场恢复时期的多,个别月份数据的波动并不会阻碍fed的加息节奏。

  (3)股票减持新规导致了定增产品,股票质押产品的估值波动和退出期限的被动拉长,而这些类固收产品,银行理财资金投资比例较大,如何退出是银行理财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退出时间被延长,那么意味着负债续作的压力也会更大,需要关注银行理财的流动性压力。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