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冷对取消存贷比 分析师力挺指市场认识不足

2015年06月26日 05:32  21世纪经济报道  收藏本文     

  本报记者 何晓晴  广州报道

  6月25日,商业银行存贷比拟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的“靴子”落地之后,上市银行板块早盘的强劲走势并未能持续到终盘。当天早盘,银行板块最高时涨幅接近3%。

  当天下午,在大盘指数快速跳水的情况下,银行板块亦独木难支。截至终盘,尽管银行板块整体跌幅远远小于同期大盘指数,但全天跌幅仍达2.12%。在A股16家上市公司银行中,仅宁波银行(002142.SZ)和南京银行(601009.SH)两家上市银行股票逆势飘红,各微涨0.15%。

  符合市场预期

  齐鲁证券分析师罗文波表示,此前市场一直呼吁监管层取消存贷比考核,此次《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删除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不得超过75%红线的规定,符合市场预期。

  “正因为监管层此前已多次讨论存贷比的弊端,其在实际监管执行中已有弱化,此举措早在预期之内,对贷款等方面的影响或低于预期。”25日,另有机构人士也如是认为。

  相比之下,招商银行(600036.SH)、中信银行(601998.SH)、民生银行(600016.SH)、北京银行(601169.SH)等4家上市公司期末存贷比均超过了75%。最高的招商银行已达到78.71%。上述四只银行股正是当天跌幅较多的银行股,其中跌得最多的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分别下跌了4.18%和3.53%。

  “存贷比限制取消放松了银行信贷规模的限制,银行可以通过将投资、同业等生息资产替换为收益率更高的信贷资产从而提升整体收益率水平。就上市银行而言,综合信贷/非信贷资产收益率差与当前存贷比水平等因素,我们认为平安、农行、宁波、南京通过提升信贷规模改善收益率水平的可能性最大,有望短期受益于监管的放松。”杨荣表示。

  估值空间有望打开?

  一旦存贷比监管指标取消后,商业银行存贷比最高可达到约80%左右。目前,商业银行需要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这一比例大约在20%左右。

  虽然市场政策本身符合市场预期,但是分析师却认为政策背后的内涵市场并没有深切体会。

  “尽管贷存比取消符合预期,但市场对其意义认知还不深刻。商业银行法修改中取消贷存比和允许商业银行进行对外投资被市场所预期,但法律的修改意味着具备业务特色的中小银行获得了长期增长的空间,特别是在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和互联网转型方面,从而打开估值提升空间。” 中金公司研究员毛军华称。

  广发证券分析师沐华也表示,目前,资产质量对银行估值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步消化和释放,不良生成拐点也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银行股2015年下半年估值水平有望进入中枢上行的阶段。

  沐华称,银行股利空已基本释放完毕。随着货币政策宽松延续,经济基本面开始出现企稳迹象,债务置换、资产证券化加速银行风险释放出清,同时银行业改革转型继续深化,拥抱互联网和资本市场动作不断,银行混改、混业经营、分拆经营等系列金融改革重塑银行估值体系。

  中信证券研究员肖斐斐也表示,近期在市场波动和风格转换的背景下,坚定看好银行股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缓解、金融改革催生商业模式变革背景下的投资机会。

  罗文波称,存贷比限制取消意在鼓励信贷投放,但预计效果较为有限。

  “本次存贷比‘红线’的完全取消后,固然传递了鼓励信贷乃至配置其他长期资产的政策意图,但收益较低的信贷资产等仍然难以大幅提高商业银行的配置热情。”罗文波直言,“短期来看,我们认为存贷比放开这一政策本身并不足以刺激有效信贷供给的增加。”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5年5月末,行业平均存贷比仅为68%,低于75%的监管规定。而新增贷款中,票据贴现贷款的占比仍然高达25%,这意味着当前信贷额度和存贷比均不构成对信贷投放的制约,银行惜贷的主要原因还是实体经济风险较大和融资成本高企。

  而招商证券分析师肖立强则看好银行股下半年的补涨机会。作为一个估值洼地,目前银行股相对A股估值折价已是历史最高(PE折价67%、PB折价63%),AH溢价也基本抹平,PB估值仅1.1倍出头。

  当天银行个股表现的差异,实际上也反映了该政策的影响。中信建投分析师杨荣称,在存贷比取消后,存贷比相对较低的银行收益最大。

  数据显示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期末存贷比最低的为南京银行,仅有42.68%;紧随其后是宁波银行,为59.23%,两家银行恰是今天收盘仍能红盘的个股。此外,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平安银行等3家上市银行今年一季度末的存贷比分别为64.20%、68.59%和69.77%。也属于较低之列,当天三家上市银行的跌幅均没有超过2%,在银行板块中,属于相对抗跌的品种。(编辑 简俊东)

中金力推i牛股:深挖价值金矿 及时短信提醒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文章关键词: 宏观产业经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网上骂人有风险:崔永元方舟子均名誉侵权
  • 体育刘翔离婚 中超-恒大平国安夺半程冠军
  • 娱乐李威前女友晒旧照:我就是被你玩过的婊子
  • 财经中石油拟出2亿元为大连溢油事故埋单
  • 科技女子告苹果软件不可卸要求重设计系统
  • 博客南宋的国力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弱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第四批虚假大学名单发布 高考分数线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叶檀:证监会李志玲不是第一个
  • 水皮:刘姝威砍旗不怕影响万点论?
  • 肖磊:推动股市上涨的利好站不住脚
  • 齐俊杰:取消存贷比6万亿也出不来
  • 易宪容:A股暴跌后政府的维稳性
  • 马跃成:这几年楼市调控的那些成就
  • 董少鹏:改革牛与盲目看多不是一回事
  • 叶檀:中美妥协是进入自贸时代的钥匙
  • 凯恩斯:刘妹威不懂投资 乐视网低估
  • 郎咸平:用股市稳增长让经济更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