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点话题
□本报记者 毛万熙
两会期间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很多代表委员针对国企改革的建议。国资出资人担心失去对国企的控制权,国企郁闷改革方向不明,民资则抱怨参股比例受限,局面似乎处于胶着状态。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应允许民资在竞争性国企中获得其所看重的控股股东资格。如果这一“心结”不解开,那么即使栽下梧桐树,也未必能引来金凤凰。除基金类投资者外,大多数民资参股国企并非为了做一个单纯的财务投资者,而是想获得发言权,以完善企业体制机制、创造更大利润。
对于各级国资部门而言,简政放权并非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但唯有舍得放手,才能真正激发国企的活力、增强国企的竞争力,使国资监管体制由管企业转变为管资本。可在竞争性国企保留30%左右的国有股并作为优先股划拨国资经营公司持有,余下股权引进战略投资者,使竞争性国企完全走向市场。
“混合应该是有方向的,不能为了混合而混合,混合所有制的推进要和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合在一起,国有资产要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一些竞争性大型国企的国有股东可以做二股东,这样会提高民营资本进入国企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机制改善与效果提升。”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邓辉表示。
邓辉研究公司法多年。他认为,如果实行了混合所有制以后,企业的股权结构仍然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治理结构和治理绩效都很难改善。对于确需国有股东控股的企业,也要尽量避免一股独大的情况,最好能够有形成制衡作用的第二大股东。
而当竞争性国企的大门向民资敞开、作为出资人的国资委对旗下企业不再控股时,各级国资部门也不必担心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将成为国资监管部门与这些企业的联系渠道。
“真正要改革的话,完全竞争类的企业最终肯定要走这条路。几乎每个省国资委都已经设有国资经营公司,国资委可以在竞争性国企保留30%左右的股份,这些国有股份作为优先股直接全部划给国资经营公司持有,剩下的股权全部引进战略投资者,使竞争性国企去行政化,完全走向市场。”前述全国人大代表认为,应由国资委管理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后者作为财务投资者负责国企的收益。
“国资投资运营公司”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此前本报曾报道,国务院国资委今年将选取一至两家央企启动国资投资控股公司试点,多个省市也将改组1-2家国资运营公司和若干投资公司。
虽然国资投资运营公司的设立在各个层面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当国资委不再插手国企的微观经营时,另一个问题浮出水面。这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是一个“做减法”的削权过程。
对此,前述全国人大代表劝相关政府部门“看开点”:“国企的注册地不变、纳税地不变、总部地址不变,不就行了?地方政府要的是就业、税收和发展,只有发展才有就业与税收,如果管得太多、太死企业就没得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孙明波也认为,要管资本、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政府就不能做家长,要从企业的微观运营中脱身出来,做到监管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让以市场为导向的国企“轻装上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